来源
螳螂观察
文
易不二
和椰树椰汁的联名款产品椰云拿铁一上线,瑞幸就拿下了当日66万杯总销量的成绩,并冲上了热搜。
从去年全网断货的生椰拿铁,到今年冲上热搜的椰云拿铁,瑞幸似乎验证了,在长期被茶文化主导的中国消费市场,咖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那么,从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到如今各路资本涌入、新老玩家角逐,咖啡在中国的消费市场,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发展故事?
1
公元6世纪,一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自己家的山羊经常晚上睡不着,还会“跳舞”。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山羊“跳舞”的现象,是在吃了一种红色浆果之后才会发生。
随后,好奇的牧羊人摘下了这种红色果实,带到了当地清真寺里去寻找答案。
就这样,咖啡进入了人类的食谱。
牧羊人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从考证,但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却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咖啡的盛行,一个名叫奥玛尔的也门人,功不可没。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最南端,与非洲只隔着曼德海峡。公元13世纪,犯了错的奥玛尔,被流放到了非洲。流放期结束后,他摘了点非洲漫山遍野的咖啡果带回了也门,开始了种植。
此后,咖啡从也门一直向北蔓延,到了15世纪,咖啡传遍了阿拉伯半岛,并跟随横跨亚欧大陆两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脚步,进入了欧洲的伊斯兰教区、埃及等地方。
同一时期,奥斯曼帝国在扩展,处于明成祖时期的中国,也在发达的造船业的支撑下,派出郑和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探索更广大的世界版图。
这时候,咖啡并没有进入中国的消费市场,但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却无意间推动了咖啡饮用方式的变革。
15世纪的阿拉伯人,饮用咖啡的方法一直都是简单粗暴将晒干的豆子捣碎,煮开后饮用汤水。而此时郑和向西航行船队上,船员们喝茶的方式,不仅是将茶饼研磨成粉冲泡,更是使用了精美的茶壶茶杯等器具。
阿拉伯人在惊叹之余,将中国人烹茶和饮用的方式悉数学去,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现代咖啡饮用方式,并于公元16世纪开始,以“阿拉伯酒”的名号逐渐传播到欧洲、美洲和亚洲,最终成为日常饮品。
咖啡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是在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里。但咖啡作为消费品进入中国内地,已经是年前后。
当时,在繁华的通商口岸广州,欧洲商旅却找不到咖啡馆。一个有生意头脑的丹麦人,在广州十三行附近开出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咖啡馆。
只是那时候,价格昂贵、味道苦涩的咖啡,只服务于城市里的外国人与国内的达官显贵。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
咖啡作为一种农作物进入中国,已经到了年。
那一年,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朱苦拉村,有一位张姓地主强行要卖掉村里的74位妇女,村民们为了要人,到处寻找能不畏张地主势力,帮他们打官司的人。这时候,一位名叫田德能的法国天主教教父愿意帮助村民打官司,但条件是村民从此要信教。
最后,田德能帮助村民打赢了这场官司,村民也兑现承诺信奉天主教,同时,还出力一起在朱苦拉村建了一座给田德能“办公”的教堂。
就是在这座教堂边上,爱喝咖啡的法国人田德能,种下了中国第一棵咖啡树。
由此,从消费到生产,咖啡正式“入驻”中国。
2
咖啡一步一步打开中国的消费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从年雀巢咖啡在中国推出“1+2”速溶咖啡开始说起。
由于大众消费市场尚处于咖啡启蒙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在于产品的功能性显著让渡于口味。用现在的视角看来,当时的人们与其说是在消费咖啡,不如说人们在尝鲜有提神功能的甜味咖啡饮料。
雀巢迅速在中国铺开速溶咖啡的市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发是前置条件,保障了咖啡大规模生产、运输、存储的可能性。同时,更得益于雀巢针对“当时的年轻人”的一系列精准营销活动。
虽说在没有咖啡消费习惯的中国,雀巢面临的是一片未经开垦的蓝海市场,但教育用户的任务,任重道远。
好在雀巢财大气粗,利用电视、报纸、车厢、户外等等广告渠道,进行了饱和攻击,硬是将“雀巢,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语与冲泡咖啡的步骤,印刻进了大众的脑海里,在被饮茶文化深深影响的中国消费市场,给中国人普及了“不苦”的咖啡。
往后数十年,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速溶咖啡这一品类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雀巢一直处于领导者地位。
欧睿国际有数据显示,年,速溶咖啡在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占比高达97.6%。尽管这一年,星巴克已经进入中国市场14年了。
即便到了当下,在汹涌的咖啡革命中,速溶咖啡仍然保留了优势地位。欧睿国际预计,到年,速溶咖啡的市占比仍有91.6%。
咖啡在中国消费市场发生变化的第二阶段,以年代表精品现磨咖啡的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为标志。
这时候,咖啡肩负着社交功能,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叙事之下,代表的是一种有腔调的生活方式。
从速溶到现磨,十年之隔,中国消费市场对咖啡的接受度已经在雀巢的教育之下,完成了从0到1的建设。
其实在星巴克之前,雕刻时光、上岛咖啡为代表的台式精品现磨咖啡馆,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生活方式的探索。只不过,后两者更多地将咖啡与西餐进行了捆绑,在盛极一时之后,淹没在了星巴克的风头之下。
台式咖啡馆虽然被星巴克轻松超越,但帮助星巴克在中国开辟出属于自己新世界的,还得归功于一个叫孙大伟的台湾人。
在将星巴克引入中国大陆之前,孙大伟有过将麦当劳引进台湾的成功先例。
即便如此,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并不看好孙大伟登门提起的这门生意。
答应下来,只是恰好当时在北美已经开出了一千多家门店的星巴克,有全球扩张的计划,而孙大伟的方案,只要星巴克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代理权,不需要星巴克承担任何事前投入与事后风险。
就这样,在星巴克并不看好且没有任何星巴克高管出席的情况下,年,孙大伟仍然声势浩大地在北京国贸CBD开出了第一家星巴克。
此后,伴随星巴克的,除了铺开盘子的扩张,还有长达9年的亏损。
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彼时中国千元上下的平均工资水平,负担不起星巴克20元以上的消费单价,第三空间的故事,面对的还是一片没有观众的空白市场。
能够有耐心忍受常年亏损,是星巴克对中国经济起飞、中产阶级与白领阶层扩容的笃定。
好东西会留给有耐心的人。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星巴克被消费者推上咖啡消费的“神坛”,成为有腔调的小资生活的标配。星巴克也完成了门店数“从1到”的进化。这一过程,星巴克官方对在中国扩张速度是这样描述的:每15个小时,就有一家星巴克门店在中国开张。
反映在星巴克的财报里的关键年份是:年,星巴克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首次盈利;年,中国的消费次数首次达到提到美国次数的5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星巴克的第一大市场。
而回望身后,在中国诺大的城市版图上,其实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各种咖啡馆,但彼时的星巴克,竟无对手。
是星巴克的咖啡真的好喝到人们不愿意走进其他咖啡馆吗?
不过是,那时候的消费者,早已不再敏感20元以上的咖啡,并且非常享受在星巴克消费的感觉:在某张长凳上摆上一台苹果电脑,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与嘈杂的人声中,一边轻轻搅动手边的卡布奇诺、馥芮白或者什么其他产品,一边时不时敲打键盘若有所思。
这种第三空间的feel,喝杯白开水都能获得稳定的星巴克情绪价值。
雅斯培·昆德在《公司精神》里,甚至用“咖啡宗教”一词形容星巴克。他认为,一些具有大致相同人生情调、社会身份的人组成一个共同体,形成了星巴克的“咖啡宗教”。消费者并不关心在星巴克能买到什么,而是关心在星巴克消费,看起来更像什么。
但这一切,突然之间就变天了。
从年开始,中国咖啡市场迅速扩容,精品速溶咖啡、现磨咖啡、便利店咖啡、快餐咖啡、茶饮店咖啡等层出不穷,向消费者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咖啡新故事。
瑞幸在北京银河soho开出的第一家门店,也在年。这在中国市场已经冒头的咖啡创业潮里,不过是又多了一个咖啡品牌而已。
那时候,人们乐滋滋地享受着瑞幸烧钱请客的咖啡,并没有想到,手上的小蓝杯正在推动咖啡在中国消费市场进入第三阶段。
最早出现变化信号的是星巴克年的财报:星巴克的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下滑。
可是,星巴克的在华发展历程里,遭遇过压力,却并没有遇到过“对手”这个词。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的Costa都不足为惧,更遑论一个本土“新生儿”?
尤其是瑞幸还不足五年的发展历程里,还伴随着财务造假、强制退市的狗血剧情。
但瑞幸就是绝地反击从泥淖里新生了。在瑞幸发布的年Q4及全年财报里,瑞幸不仅以家总门店数首次超越了星巴克,还吹响了盈利的前奏曲。
年中国咖啡消费者达3亿人。很多人的第一杯现磨咖啡,就是来自瑞幸的烧钱“请客”,随后形成了消费习惯。
本以为会成为“时代的眼泪”,却反转出“时代的序曲”,人们喜闻乐见将瑞幸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产品创新能力、私域运营能力、抓住年轻人的营销能力......
扒开这些“招式”,瑞幸抓住的,本质上是在健康饮食风潮下,咖啡作为功能饮料在年轻消费市场里的机遇。机遇之上,瑞幸的努力,是确保了咖啡拥有更好喝的味道、更健康的产品、更便捷的购买,以及更便宜的价格。
瑞幸之外,Manner、Mstand、Nowwa、Seesaw等本土新咖啡品牌,背靠雀巢的美国精品咖啡品牌蓝瓶咖啡,以及跨界而来的新茶饮品牌,甚至天津狗不理包子、同仁堂等老字号餐饮品牌,都纷纷借着咖啡新浪潮,团团围住当下的年轻人。
天眼查数据显示,年新注册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是2.55万家,平均每天注册达70家。年到2月底的时候,全国新增注册的咖啡相关企业就已经达到了家,平均每天成立43家。
蜂拥而上的咖啡势力,无一不是被一个充满魔力的数据吸引了:艾媒咨询数据预计,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是亿元,而到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元。
为了抵达这个充满魔力的万亿市场,雀巢探索出了中国人愿意接受不苦的咖啡风味饮料,星巴克盯上了中产阶级并*对了中国的国运,而瑞幸则是做成了一门“升级雀巢的产品,降级星巴克的体验”的咖啡生意。
后来者们,也正在讲述自己的咖啡故事。
3
可是,中国人真的爱喝咖啡吗?
这个问题,从雀巢、星巴克到瑞幸,以及后来的无数入局者,都没有清楚明确地给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
因为咖啡品牌在中国市场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高达95%的中国消费者接受无能。
唯一肯定的是,他们都在努力让中国消费者爱上喝咖啡,从而一步一步去靠近理论上的万亿市场。
最初打开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雀巢“2+1”,需要在咖啡粉里,加入植脂末和糖。
本想销售意式浓缩咖啡的星巴克,在有咖啡消费习惯的北美、欧洲市场,都做了两次产品创新尝试。一是在意式浓缩咖啡里加入牛奶、水,成为拿铁和美式;一是将收购公司的奶昔配方改良成了星冰乐。
这两种改良产品在星巴克对应的品类是传统咖啡产品与特调饮品,占据了星巴克60%的收入比例。星冰乐在北美市场全面上市的第一周,就卖出20万杯,当年为公司贡献了11%的销售额。在中国市场,星冰乐也一直是星巴克的拳头产品。
瑞幸的彻底出圈,核心原因也要归功于生椰拿铁、丝绒拿铁、厚乳拿铁这些打破咖啡边界的创新产品。就像被称为YYDS的生椰拿铁,不仅用椰奶替代了普通牛奶,生椰的配方也需要加入奶油等东西;而另一款爆品丝绒拿铁,是在生牛乳里按照特定配比添加了奶油、炼乳、糖等,才有了丝滑的口感。
在上海,有一家叫O.P.S,专做咖啡特调饮品的品牌,则是把咖啡与水果、酒精、茶、以及一些食材的“跨界”搭配发挥到极致。O.P.S没有长期的固定产品,从年8月开店至今,已经创新出几十款风格迥异的咖啡饮品。
总需要配点什么,咖啡才会愿意被中国消费者端在手里,喝进嘴里。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只不过是统一的咖啡基调下,各种五花八门的辅材互相碰撞的新奇口感。
当然,在动不动就有几十家咖啡企业注册的近两年,往咖啡里面加东西也不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了。而给咖啡加点有别于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故事,也总能吸引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