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是ldquo羊牛下来rdq
TUhjnbcbe - 2021/2/1 13:19:00

为什么是“羊牛下来”

吴营洲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是首妻子思念丈夫在外服役、不能归家的诗。


  此诗共两章,第一章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大意是:丈夫在外服役,不知他的归期。何时能归故里?鸡们都进窝了,夕阳都西下了,羊牛都下山了。可我丈夫却在外地服役,不能回家,我如何不思念他呢!


  初读这首诗时,总是在想:为什么是“羊牛下来”,而不是“牛羊下来”?


  总觉得“牛羊下来”比“羊牛下来”顺嘴。


  可我在读了一些相关解读这首诗的文字之后,便深深认识到,这个“羊牛下来”,真真是好!方方面面都好!


  顾随(国学大师)在《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中写道:在这首诗中,非得是“羊牛下来”,而不能是“牛羊下来”,“牛羊”,下不来矣。因为,牛的个头比羊大,漫漫羊群后面跟着几只暮归的老牛,才有那种暮色四合灯火欲上的氛围。若是把牛放在前面,庞大的身型将视线遮盖了大半,就算零落地露出几只羊,画面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从视觉上说如此,从语感上说也是。


  顾随还称:羊的韵母,高昂上挑。牛的韵母,音色低垂。这就形成了语音上的真高低,从上而下真正“下”来了。这个“下”也是思念导致的心灵的沉坠。


  薛瑞萍(语文老师)在《薛瑞萍读〈诗经〉》一书也称:羊是开口音,牛是闭口音,先开后闭,才能一气贯通,若是先闭后开呢,打上面就堵住了,所以只能说是“羊牛下来”。


  连亭(壮族作家)在《山中时光》一文中写道:“我曾多次站在路边,看《诗经》歌咏的场景。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长长的山路,走在前头的羊,高支着双角,犹如威武将*;夹在中间的小羊母羊,仿佛温顺的随从;压阵的肥牛,则如敦厚老实的胖保姆,有条不紊地维持整体队形。最后面的牧民,扬着鞭子,吹着口哨,悠闲自在地踏着步子,一点也不担心他的部队,要是秩序稍有混乱,忠实的牧犬就能气咻咻我地平息。”


  想想,这是多么美的山乡风景画啊!


  安意如(青年作家)在《思无邪》一书中写道:“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段莲、智宇晖(琼州学院学者)在《情与声:古典诗词和通识教育的隐秘通道》一文中写道:“作品的生成,无不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互相交织映射的结果,也即刘勰所言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昏归家急切的牲畜,小而敏捷的羊,速度当然快过大而温顺的牛,下来的是前‘羊’后‘牛’,既是日常生活的写实,也是主人公情感心理的投射。因此‘羊牛’代表的是与亲人服役远方、久别无归不同的家庭日常生活,它象征的是温馨、幸福,也是思念忧伤。“羊牛”开口、撮口语势先升后降的婉约和前句“日之夕矣”的低回,都与主人公是思念丈夫的女子的柔婉哀伤神似,因此‘羊牛下来’,是语言的声情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同步,更是语言声情和情感心理的同调。”


  如此这般,我终于弄清了此诗中,为什么非是“羊牛下来”,而不是“牛羊下来”了。

君子于役

这是首妻子思念丈夫在外服役、不能归家的诗。

原诗: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君子:古时妻对夫的敬称。役(yì):苦役。曷(hé):通“何”。至:归家。埘(shí):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佸(huó):聚会、相会。桀(jié):通“撅”,鸡栖的木架。括:通“佸”,聚集。苟:大概,也许。

新译:

夫君去服役,不知其归期。何时归故里?鸡们已进窝,日头已偏西,羊牛下来呢。夫君去服役,咋没思念呢!

夫君去服役,没日没月的。何时能聚合?鸡们已上架,日头已将落,羊牛正下坡。夫君去服役,但愿无饥渴?

附言:

*昏时分,羊牛等禽畜都回家进舍了,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在这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清人贺贻孙《诗笺》:(诗中)“‘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

吴营洲文存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是ldquo羊牛下来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