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安意如我们不是神,但要做更好的人
TUhjnbcbe - 2020/12/7 2:09:00

《法露精舍》图布丹大师手迹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我不是药神》的口碑帖就刷爆了朋友圈。而且是“自来水”,自发的评论转发那种。

在《泰囧》和《港囧》之后,很多人期待看到徐峥的突破和改变。亦有人暗自揣摩“囧”系列的第三部出现的时候带来的到底是惊喜还是失望。我相信看完《我不是药神》(也就是江湖流传的《印囧》,我猜的!)很多人会再次被徐峥打动,看到他在导演和监制的工作之外仍坚持着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关于演技的锤炼。诚然,《我不是药神》里的每一个配角都是精彩的,精彩且有灵*,但如果没有徐峥,这部戏的主线不会那么饱满、清晰和有观众缘。

徐峥演活了一个有心虚懂算计但不失情义的中年男人,也完成了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标准“中年油腻男”的转换和蜕变。徐峥的创作思路和电影里他饰演的程勇一样出人意表,当人们以为他会顺理成章的继续演一些类似内心焦灼、失意中产的角色,或者是继续做类似的喜剧题材时,他选择了坚持本心和自省。他的突破和转变甚至比观者料想的更彻底、果断、勇猛些。

下面请允许我做一点点(也许不止一点点)剧透,这是我——一个不剧透会死星人写影评的乐趣所在。抵触剧透的,也可以直接跳过不看。

一个中年落魄卖印度神油的男人,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急需寻找便宜药的白血病人,为了筹措给父亲的医药费,也为了牟利,他去了印度打通关节,成为某种治疗白血病特效药的中国代理商。然后,他接触到更多的病人,慢慢揭开了生老病死的怆痛。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会惊呼,这种尺度的片子如何能够过审上映?我想说,这正是考验导演、编剧、监制功力的地方,也正这部片子高明的之处,他们把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了穷人患病后如何努力求生自救上,把矛盾放在了所谓的假药(印度便宜药)和真药(瑞士高价药)对穷人来说谁更能保命上,而非大张旗鼓的去讨伐医疗制度的疏漏和社会财富差异所带来不公。它说的是——对穷人而言,钱等于命,但命不等于钱。(我不知道这样的表达否有谬误,请大家结合剧情自行参悟。)

这种聪明和克制,是《我不是药神》与一般用力过猛的文艺片迥然不同的地方,你可以因为意犹未尽而批判它的中庸和闪躲,暗笑它的讨巧,但你不得不承认,《我不是药神》对部分主题的隐忍和克制让这部片子最终得以上映,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且获得了非常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好的小众文艺片当然值得尊重和支持,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打着文艺片旗号的主创者用过于激烈直白或刻意晦涩深刻的表达来掩盖创作能力的不足和内涵的苍白,因为拧巴,所以受众始终偏狭。

这其中当然有明珠蒙尘,但大部分真的应该归咎于“故作姿态,故作高深”,而不该完全归罪于观众的审美情趣不够。再有就是,某些片子天生就是只适合独享,不适合在影院观影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宁浩叙事的技巧有种迷之迷恋,他总能挖掘到好的故事底本,然后将它精彩的表达出来,也没有刻意炫技,故弄玄虚,但就是很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他不迷恋庞大的叙事,却也不曾因为着眼细处而有所局限,是个天生擅用电影语言的人。我相信《我不是药神》这个题材,是会让很多导演跃跃欲试却不一定能把握好分寸感的,宁浩与徐峥担任监制,无需讳言的是,他们两人联手的保驾护航给了新锐导演文牧野很大的创作空间和票房保障。

《我不是药神》情节丰满叙事节奏始终在线,导演文牧野的镜头语言也张弛有度,毫不拖沓,像琴键上自然流淌的音符。我所能察觉到的,文导的克制首先表现在对所谓印度风情的展现上,很明显他不打算以此来媚俗,刻意挠观众的痒痒,不愿占前作的便宜。

我记忆犹新的是*毛和程勇在码头上的对话,以及在程勇再度去印度时,在烟雾中看见神像经过街市的一组镜头。

这是一组有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镜头,程勇在街头遇到的两尊印度神像,一尊是湿婆神,一尊是迦梨女神。在印度教的教义里,湿婆神是毁灭之神,迦梨女神同样象征黑暗和暴力,但同时也被衍生为“生命起源”。这两尊神像的出现,象征着程勇逐渐突破了人性的矛盾,焕发出神性的光彩。

程勇和他的朋友们游走在法律边缘。起初是求生、求财,吕受益的过世却让他幡然醒悟,想着能多救一个,就再多救一个。他将原来的药价降低,降到成本块钱,随着印度药厂被关停,拿药的价格再度提高,他是贴钱在为患者们代购药品,当然最后,他也因为这个善念善行而减刑。

故事的底色是悲凉的,这悲凉却并不贫瘠。有*毛的热血,也有温情的枝丫见缝插针的生长出来,像是岁月的羽化,积年的慈悲。

除却程勇,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吕受益(王传君)、*毛(章宇)、刘牧师(杨鸣新)张长林(王砚辉)思慧(谭卓)、曹斌(周一围)等也非常真实可感,故事里的好人,曾经自私、贪财,暴戾,故事里的恶人,却也能够在紧要关头,守住一线良知,获得自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立场和现实困境,患病的人都想活下去,是疾病将他们缠绕在一起,也是疾病,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经历内心的蜕变。

观影的过程,我不由自主的哭了好几次,父亲的病让我对影片里的描述感同身受,在两年半以前,父亲突然得了病。大约是佛法给我带来的影响,深信无常的存在,倒也没有太惊惶失措。反倒是一再的回想起,外公过世之前的很多情形。

那一年我不过十八岁,经济还没有独立,无法帮上什么忙,外公所患的是前列腺癌,不到两个多月便走了,我其实心里一直暗藏愧疚,觉得外公照料养育我多年,在他生死攸关的这件大事,我居然一点忙都帮不上,实在是无用之极!且他老人家故去之时,我还没有写作,无从得知自己将来的处境。毫无疑问,外公是带着对我和家人的惦念走的。我却来不及让他看见,对他说一句:外公,我会好好的,不用担心。

是以这次,当得知父亲同样患了癌症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尽我所能的去替父亲医治,我特别感谢德昆,是他帮我及时联系医院,让父亲得到专业的及时的治疗。

父亲的病在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重症四期了。父亲来到北京之后,也不是特别颓丧的样子,我们一家三口,大概都有一副比较粗的神经,没有大惊小怪,呼天抢地的习惯。

我记得那天父亲躺在卧室里,我踌躇了很久,要去跟他表达关于病情的想法。我反复斟酌言辞,在想要怎么说才能表达我对他的关心以及告诉他:“爸爸不要怕,我们一起来面对”。最后我趴在床边,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不用担心。我已经帮你联系好了,医院,最权威的专家,我们用最好的药。只要有效果,我们不怕花钱。你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钱的事儿你不用担心有我在。现在一次化疗只需要10万块。我负担得起,如果一次化疗需要万的话,我可能还要考虑去想想办法。爸爸听了我的话,问我,医院?我说,爸爸,我医院,但是你要知道,医院求医的人,大部分都是癌症患者。人人都想尽快的得到医治。我已经找了人,但不能剥夺别人的机会。爸爸默默的点头。

再后来就是反复的化疗。幸运的是,父亲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化疗的反应也较小。现在想起来,我们真是很幸运的。我有一位坚强的父亲,他从未轻易流露过自己的脆弱和病痛带来的折磨和不安,我有一位更加坚强的母亲。她一直陪伴在旁,替我照顾父亲。

对于父亲的病情,母亲了解的更清楚。如果说,父亲在直接承受化疗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母亲做承受的,就是双倍的痛苦,一方面,是看着心爱的人被癌症所折磨束手无策的痛苦,另一方面,是无能为力,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终结,又不希望终结的——反复煎熬的过程。

我知道,我其实一直都知道。只是我们当时都默契的不提而已,因为点破这层焦虑,除了要花费时间,互相安慰,抱头痛哭之外,毫无意义。我们那个时候,要抓紧一切的机会和时间,减免父亲的痛苦,尽可能的延长他的生命。

当我在看《我不是药神》时,我反复的自问,如果我的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父亲的治疗,我还能不能如此淡定?不能的,我肯定也会像影片里的病人和家属一样焦灼、不安、卑微,拼命的想活下去。

影片里,除却患病的人无从选择,要以药续命之外,程勇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是选择违法救人,还是选择守法,对眼前的情况置之不理。对警察曹斌而言,也面临着选择,到底是情大于法,还是法不容情?

这其中没有对错,只有现实和无奈。在我的理解中,好的电影分三种,第一种是将善表现到极致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第二种是将恶表现到极致的,比如《七宗罪》,还有一种是善恶交织,不做道德预判的,比如《通天塔》。《我不是药神》接近第三种,且更有中国意味。

这部电影很煽情,然而煽情点都做得很自然,已经很少有片子让我如此投入,我在看的时候,一直拼命在祈祷,不要死啊!一个都不要死。

最后再说一点点题外话。

当年的《泰囧》我看了一遍,《港囧》我看了两遍,这部《我不是药神》我应该会看三遍,因为实在是很触动人心,有太多让我去独自思量的细节。

父亲过世之后,我一直反复的思量。对癌症患者的家属而言,存在着一种永恒的矛盾,那就是,让他忍受病痛活的久一点,还是——让他活着的时候,尽量痛苦少一点,即使活不了那么久。

这真是个良心的选择题。

我从记事起,医院。当时的情况是父亲在家挣钱,我和母亲一起去求医,医院的经历,对我影响至深。懂事之后我发现,我的所谓坚韧、豁达和乐观,其实都源自于小的时候,在医院里目睹太多的病痛,接触到太多的病患。我很幸运,没有被生之哀苦给压垮,反而意识到没有什么病和痛苦是独一无二的。

人难免会觉得,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医院,亲眼看到那么多病友,那么多同病相怜的病人家属,以及那么多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的家庭时。你才会发现,一个人的病痛算不了什么?众生皆苦才是苦。

真的,众生皆苦,无常长存。光阴短少,人身易朽,每一条生命都稀贵如斯。

如果有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布施的机会。我们不是神,但要做更好的人。

主编:赵小来

音乐:赵莹

出品:德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意如我们不是神,但要做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