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readingnotes
读书笔记
*仲则的诗一首首读来,心意萧瑟,一言难尽。品这样早逝才子的诗,如抚一支旧曲,未成曲调先有情。
读安意如《聊将锦瑟记流年》
一拂烟云
仲则的诗,对那些涉世不深,没有什么人生经历的年轻人来说,或许不如纳兰词令人一见倾心。但对人近中年、感怀世事的人而言,却是正正切中要害,一见即难忘怀。他的诗,渗透着感人的力量,也渗透着无法掩饰的浓厚的悲剧意蕴。
新火依微出远村,天涯时节独开樽。
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
柳带缄来沾别泪,石泉梦后怆吟*。
此间我亦思家苦,绕郭青山似白门。
——《客中清明》
这首《客中清明》作于乾隆三十四年清明,时仲则北上徽州,漂泊在外,不能归祭,时至清明,结合自身经历,难免感触丛生,所以有这首味清字简、哀怨自成的诗出现。
不妨先看一段背景资料,再来谈诗。仲则四岁时,父亲*之琰抱病而亡。其后祖父、祖母、唯一的兄长都先后故亡。死亡的阴影如此浓重,短短十余年间,家中至亲相继谢世。原本勉强支撑的家业,更为凋零。母亲屠氏一边辛苦维持家计,一边督促仲则进学。这就是他在《两当轩集·自叙》中所言“景仁四岁而孤,鲜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读”的情况。
新火,旧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须灭炉灶,吃冷食,故清明日之灶火称“新火”。天涯:泛指异乡。五、六句用了两个典故。“柳带”是指唐时洛阳名妓柳枝娘折柳结带赠李商隐以索诗。后人因此用“柳带”一词代指情人之间相赠的礼物。“石泉梦”一典出自《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参寥诗”。大意是说,苏轼在*州为官时曾梦见参寥子所写的诗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七年后,苏轼出守钱塘,参寥子搬到西湖智果院居住。智果院中山石有泉水渗出,清凉甘洌,适合冲泡绿茶。苏轼当年清明和朋友拜访参寥子,用泉水泡茶,这想起七年前梦到的诗句,原来是当日的预兆。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六朝都城皆在建康(即今南京),正南城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仲则是常州武进人,他用白门来代指家乡。
清明本是上坟头祭奠先祖的日子,可诗人远在他乡,无法到祖上的坟头扫墓祭拜,心头自是难过之极。他看到那缕缕新火隐约在远方的村庄里缥缈,他却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土地上孤饮苦酒。此时故乡的田间小路上出外踏青、祭奠的人群已经很多了吧,每个坟头上也都有逝者的子孙们在祭奠吧。这样一个清明,他又想起了他之前的那段恋情,也许这个时候他的身上还佩戴者那个婢女给她的信物,但那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无法追回了,就如那石泉一梦,留下的不过是伤感悲怆。想到这里,诗人的感触一点点扩张开来,一股思家之情便油然而生。无可如何之际,只得把他乡之青山想作故乡之青山,以心遥叩。此情此景,悲不自胜。
大约人在失意时,更容易感怀人事些,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好辰光,纵是遇着清明,入眼的也是郊游踏青的繁华欢悦,似仲则这般屡遭亲人亡故的断肠人,漂泊在外,又赶上清明这样的节日,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难免伤情多于欢愉。
读书笔记.5.2晚
往期回顾
壹-拾贰
-壹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贰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叁忽地笑相逢,折得玉梅盈手
-肆不知何事劳,但若有所待
-伍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
-陆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柒讵有青乌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
-捌一无如我意,尽可君言
-玖有客倚兰楫,何人唱竹枝
-拾潮生潮落自终古,我欲停杯一问之
-拾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拾贰更酌十九泉,饱看桐江水
Theend
一拂烟云
一个安静行文的女子
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浮云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