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完大学四年历程时你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1区别比人和狗都大。
学霸保研清北复交,或者全奖出国去了顶级名校;一部分人签了中金、BAT、华为等顶级企业,拿了二三十万起薪;一部分人考进了国家部委省委办公厅;还有一部分人去了很一般的单位,一部分人仍然在找工作中,甚至一部分人因为挂科太多延期毕业。
大家都是差不多分数进来的,为什么结局会这样?
因为高考是最后一次基本上只看成绩的竞技,但是会考试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只是给你一个更好的平台,更好的起点而已,更复杂全面的竞争才真正开始。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网络上的各类文章层出不穷。
什么“如何高质量走完大学四年”“大学四年怎样才不算虚度”,这些文章会从各方面教你怎么做,什么不要合群、不要呆在宿舍、要把成绩搞上去、要锻炼各种能力等等,说的非常全面。但是就像任何事都是知易行难一样,道理都懂但不想做,不知道怎么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迷茫。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进入大学会迷茫和空虚?因为没有目标。
为什么没有目标?因为没有规划。
所以一定做好规划,越早越好,最好大一就开始
这种规划不一定也不可能做的多么久远,但本科阶段要规划好。
比如大一要定要不要转专业的规划。转,想好转什么专业,想定了,那就按照*策去努力,不转,那就踏踏实实学本专业,不要瞻前顾后徘徊犹豫,那样的话一定会后悔。
比如要不要读研,要不要出国等等,大方向要有个起码的明确度。读研,走保研还是考研,要不要跨考?出国,去哪个国家,有什么流程,托福和雅思怎么准备,推荐信怎么弄……当然不可能做到多么细致,但起码要有这个意识。
大部分同学都是普通人,人生无外乎那惯常的几种道路。少看网上上真假难辨的各种逆袭弯道超车的离奇故事然后以为自己也可以了,什么机械生物变大牛交易员,学中文历史变大牛程序员……不走寻常路的都是个例,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做好自我规划吧。
我认识的优秀的人不多(这里的优秀不是指高官大老板CEO,而是通过高考在大城市过上中产生活的人,比如年收入几十上百万,不错的社会地位等,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他们有个共性:从大学甚至高中就尝试做规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大一就基本确定四年内的规划:比如本科就业还是深造,深造的话出国还是国内,是不是跨专业跨城市,出国的话去哪个国家哪几个大学。这样就会去努力刷绩点保研,努力考雅思和托福出国,努力自学实用技术为就业添加砝码,努力跨专业学习将来跨考……你还会空虚吗?这样的大学会没有质量?
反观之,大部分不如意的同学也有一个共性:走一步算一步。随波逐流四年后不知道该考研还是就业,结果两头都耽误了。
不要把规划看成多么庄重严肃宏大的事情,这玩意可大可小,举个例子,大学阶段很多人生活费其实够用的,但却经常捉襟见肘,就是对开销没有规划,非理性支出占大部分。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支出做规划了,此类小事规划多了,自然会慢慢形成对职业和人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
对于大部分人大部分专业来讲,能读研就读研,但凡好点的工作都要硕士起了。读研可能后悔几年不读研会后悔一辈子,因为一旦离开学校就再也没有系统性学习的机会、时间和环境了,多少人信誓旦旦工作几年再考研结果大都随波逐流。
只愿世间无疾病,何愁架上药染尘——好电影,无需多言
当代女作家三驾马车之二,方方,爱恨恒久远,经典永流传
特别推荐:方方的代表作之一,书和电影一样精
尽量不要读以下名单作者的书:大冰、刘同、白落梅、安意如、于丹、郭敬明、安妮宝贝、张嘉佳、林清玄、刘墉、卢思浩、苑子豪苑子文、郭敬明、张皓宸、安东尼、林清玄、刘墉……以及绝大部分网络小说作者、娱乐圈名人作者。
否则,你长大了会恨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