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回信读书的意义
TUhjnbcbe - 2020/10/22 6:45:00

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时,带动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潮流。当时特别激动,因为是自己曾经想象过的节目。学生时代读过的唐诗宋词,花间的艳丽华美、婉约的含蓄清丽柔婉、豪放派的大气豁达……这些都能在节目中找到,对于喜好诗词的人来说,无论是从视觉、听觉还是感受上妥妥的文化盛宴。

喜欢诗词好像是很久远的事了,家里的书柜里有关诗词的书籍有的都发*了。自己不爱看唐诗,喜爱词,尤其是宋词。学生时代大家看名著、散文、传记,只有自己每次都是看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小学时听一个姐姐念这几句,当时觉得朗朗上口,好念又好记。后来上初中在书里看到,原来竟是晏殊的《浣溪沙》,才知道了词里让人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后面那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与古典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这时结下的。

细数从学生时代到如今我读过的书的类别。大学之前读宋词、纳兰词,看《人间词话》、《红楼梦》和安意如、白落梅的散文。现在来看那时的阅读格局实在局限。上大学后看哲学、人物传记、小说。现在在此前的基础上看点建筑园林一类、入门级心理学、大家的散文传记。我看书很慢,有时做一下批注。即便现在流行电子书,可我还是更喜欢纸质书籍。

刚开始看书是因为喜欢,全凭爱好,所以有选择性地阅读,但阅读面太狭隘。尤其古典诗词一类,即便记得住再多的名篇佳作,生活中能用上的时候并不多,外出旅游偶有感慨出口成章那也是少数。欣赏的人会夸你几句,旁的人说不准还会讽你“卖弄文采”。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经常在作文里引经据典,老师和同学一看就知道是我的行文风格。因为看古典诗词的缘故,当年也是枚文青呢。后来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慢慢的也愿意去接受不同种类的书,在不同的行文风格、字里行间中去读不同人的故事,从他们的笔下去感受细腻的情感和百态人生。我想,阅读风格的转变也和年龄与经历有关。年少的时候不知愁滋味,可以尽情去吟诵诗词里的悲欢离合、哀感顽艳,做个多愁善感的人。待到二十岁,被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豪爽打动,也想做一个如东坡先生那样的人。参加工作了,想从大家的散文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与世界友好相处。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工作了但依然有大量时间可以广泛阅读。曾经看过一段话,隔一段时间问问自己最近读书了吗?一天没读没什么感觉,一周没读好像也没多大关系,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没读书自己却还不觉得,那么你就是堕落了。刚过去的23号是“世界读书日”,那天我的朋友圈里只有一个人发了条和读书有关的动态。当然,我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别人读书与否的标准。但读书这个习惯,你读还是不读只有自己才知道。现在也许还看不出什么,但日积月累总有一天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扩大。

容颜这个东西就和百花一个道理,不可能永远年轻。但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却会在人的气质中体现出来。等到有一天,青春不再,可那颗被书香浸过的心永远鲜活,永远蓬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信读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