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美元
20.9万平民死亡
万人流离失所
这就是7年伊拉克战争在历史上留下的数字。
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悍然对一个主权国家挑起战争。
7年之后,美军拍屁股走人,留下了万枚地雷、多吨贫铀弹,失业、贫困、恐怖主义笼罩在了昔日繁华的伊拉克头上。
尤其是在美军撤离后,混乱不堪、不断内斗的伊拉克被伊斯兰国武装如入无人之境般攻入,首都险些被恐怖组织占领,直到年后,伊拉克局势方才有所缓和。
美国为了发动维持伊拉克战争花费了什么代价?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的计算,美国在此战中一共消耗了3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能够让美国退休养老、福利保障体系运转长达50年!
美国普通公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即使是按照官方的保守统计,每个美国人至少也要花费美元。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额不菲的代价、顶着不利的国际环境去维持7年之久的战事?美国人又从中收获了哪些利益?谁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
(萨达姆雕像倒塌)
正本清源,要想理清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利弊得失,就得先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源头开始说起。
(一)一袋洗衣粉引发的血案
我们要孤立这些企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并且要消除它们可能产生的威胁——小布什
年联合国安理会上,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手举一个“洗衣粉”的小瓶子成为了被人调侃了将近20年的经典图片。
(“洗衣粉”)
当然,这个小瓶子里面装的当然不是什么洗衣粉,鲍威尔不至于拿一瓶洗衣粉在联合国上出洋相。
只是普京在讽刺美国用一个无法得到证实的小瓶子来栽赃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不过在历史上伊拉克确实在两伊战争时期使用过化学武器。
在年的法奥半岛战役当中,凭借着能够使人快速昏迷死亡的芥子气,伊拉克军队短时间内就快速击败了对手,在同期剿灭库尔德武装时,伊拉克同样靠着臭名昭著的沙林毒气让敌人遭到重创。
所以美军师出有名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这几次毒气进攻当中,美国都坚定站在了萨达姆一边。
当时的萨达姆是美国在中东仅次于以色列的亲密盟友,欧美大量向伊拉克输送了包括化学毒剂在内的军火,对萨达姆使用毒气采取了默许支持的态度,对大量伊朗士兵、库尔德人遭受的化学攻击无动于衷。
(拉姆斯菲尔德与萨达姆)
曾担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还亲往伊拉克私下表态即使使用毒气也不妨碍美国对伊拉克的支持。
而在同美国交恶的十余年内,伊拉克就停止使用化武,后来联合国进入伊拉克后也并未找到萨达姆有大规模生产化武的证据。
也就是说,美国人很早就通过支持伊拉克用化武打击敌人伊朗,美国自己就是萨达姆使用化学武器的受益者和幕后支持者,以化武为借口讨伐萨达姆无异于“自己打了自己一耳光”。
(两伊战争中佩戴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那么,既然和化武无关,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二)中国大举并购伊拉克油田美国为中国做嫁衣、中国成最大赢家?
近年来,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美国打伊拉克并不是为了石油,这是因为伊拉克战后的石油大头被中国石油公司分走了。
美国人从伊拉克进口的石油量从多万吨暴跌到年的多万。
与之相反,中国从伊拉克进口将近为零的数据狂升到年的多万,到年这一数据跃升到万,仅次于沙特、俄罗斯。
据此有人认为,美国出兵干预完全是在替中国石油公司干活,《纽约时报》就对此讽刺到:“美国打败萨达姆,石油却归了中国”。
但这一观点完全忽略了美国确保石油霸权的运行方式。
美国人不远万里出兵伊拉克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装运倒卖石油,而是为了打掉萨达姆试图以欧元结算石油以保障美元的稳固地位。
简单来说,美国并不缺石油,而是要打击任何潜在伤害美元霸权的敌人,不管中国从伊拉克开采多少石油。
(美元与石油)
只要继续用美元进行结算,美国就可以确保美元的稳固定位,从而开动“核动力印钞机”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这就是萨达姆必须被置于死地的头一号原因。
(三)石油之外的真实考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织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消灭萨达姆是美国巩固霸权、拓展中东势力范围、转移国内矛盾、实现军火商利益集团最大化的必然之举。
自从萨达姆吞并科威特以后,美伊之间就从亲密无间的盟友断崖式跌落到了水火难容的关系,萨达姆本人成了中东反美斗士,尽管面临着重重的封锁制裁,萨达姆政权却依然稳如泰山。
原本在海湾战争以后美国指望伊拉克内部的反对派能够实现颜色革命,替美军出手解决掉萨达姆政权,可这些反对派实在是付不起的阿斗,在美国重金支援下仍无所作为。
反倒是之后,站在顶峰的美国霸权被恐怖主义狠狠打击了一番,整个国家一度陷入到悲观迷茫的状态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伊拉克以重塑美国信心、转移经济低迷带来的国内矛盾、用战争胜利增加小布什在国内的威望便成为了应有之义。
尤其对国内军火商来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伊拉克战场带来的巨额订单暂且不论,战争可以让自己辛苦研制的武器有了一展身手的平台,到时向诸如沙特、阿联酋等国推销军火就更有了底气。
另一方面,美国在推动战争上还具有一层意识形态色彩,即从里根时代开始到小布什时期达到顶峰的“新保守主义”。
(小布什)
这种理论要求美国人以战争方式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到外国头上,让山巅之国的理想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小布什高调宣称:只有一个民主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世界,并要运用美国的武力来建造这样一个世界!
战争的结果似乎证明了小布什的正确。
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美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伊拉克,一个月不到就轻松占领巴格达,大规模地面作战期间的美军伤亡不过才多人。
战争的胜利短期内让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声誉如日中天,小布什本人的民调支持度居高不下,在第二年的美国大选中不出预料地赢下了胜利。
而军事上的狂飙胜利亦让美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增加了不少,在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不缺钱的石油土豪那里抢下了一项项大单,例如在伊战后的第六年,沙特和美国就达成了一项亿美元的巨额合同。
这还只是对外军售,如果算上军火公司从美国政府拿到一系列订单,就会明白这3万亿美元的对伊战争支出大蛋糕有多诱人。
此外,在外交上,美国打掉了萨达姆等于说为自己的盟友以色列除掉了一个恶心的目标,让美国对巴以和平进程的推动感到信心满满。
(巴以冲突)
在此之前,巴勒斯坦之所以与以色列迟迟不肯和解,一个背后诱因就是萨达姆以重金支援巴勒斯坦反以武装。
当时一个在抗议活动中丧生的巴方家属可以拿到2万多美元的抚恤金额,无外乎一个又一个巴勒斯坦人敢于不顾性命去和以色列作对。
值得一提的是,海湾战争中萨达姆曾经对千里之外的以色列发射了为数众多的飞毛腿导弹,故这次直接灭掉萨达姆也可以算作是为以色列彻底出了一口气。
不过,让美国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战的胜利在打倒了一个敌人的同时,反倒让隔壁的另一个国家趁机利用地缘真空做大,变成一个比萨达姆更加难缠的对手。
(三)聪明反被聪明误萨达姆倒台伊朗躺赢
一直以来,中东的主旋律就是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斗争,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和以被逊尼派把持的伊拉克、沙特等国之间形成了仇敌。
美国打掉了逊尼派的萨达姆之后,伊拉克国内原本就占据多数的什叶派立马抬头压倒了逊尼派的势力,一跃主导了伊拉克政治。
(美军撤离伊拉克)
战后重建的总理马利基就是标准的什叶派人士,他曾经流亡过伊朗,在伊朗资金、军火支持下的什叶派政党效力。
在美国忙于重建和搜刮石油的时候,伊朗也借助什叶派势力而快速在伊拉克政府内部获得强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在美国眼皮底下,两伊不断眉来眼去、暗中形成铁杆关系。
例如在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制裁当中,伊拉克主动为伊朗规避这些制裁而出力,诸如允许伊朗经过伊拉克的银行来购买美元、为伊朗提供一条石油走私渠道、为伊朗战机飞往叙利亚战场提供领空支持。
这一下子让美国火冒三丈又毫无办法,即使美国人用力赶下了一位领导人,下一位上台的总理照样要从亲伊朗的什叶派政党当中选举,而原本和伊朗为死敌的逊尼派又被美国打压,压根无法制衡亲伊朗派别。
(中东逊尼派和什叶派示意图)
以至于有媒体形容伊拉克的政局是,没有伊朗人的首肯,伊拉克诞生不出新总理。
有了伊拉克的倒戈支持,伊朗一下子就在中东形成了自黎巴嫩往东经叙利亚、伊拉克的一条什叶派联合阵营。
伊朗在中东的地位与日俱增,并不断输出力量去干扰美国在中东的布局,使其狼狈不堪。
年阿拉伯之春燃烧到了伊朗的盟友叙利亚,美国本想让巴沙尔政权重蹈卡扎菲的覆辙。
(叙利亚总统访问伊朗)
未曾料到在伊朗、俄罗斯强有力的支援之下,叙利亚竟然挺了过来,一步步展开反攻,让美国颜色革命的图谋打了水漂。
如果一个世俗反伊朗的逊尼派政权还继续存在于伊拉克,伊朗是否还会像今天那样令美国感到棘手不已?
(四)恐怖主义做大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小布什发动战争的一大理由就是怀疑伊拉克在背后支持反美的恐怖主义势力,甚至伊拉克极有可能在恐怖主义帮助对美策划袭击,为此美国不得不预先出手解决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然而事后证实,萨达姆非但不是恐怖主义的来源,反倒是伊拉克压住极端恐怖主义的压舱石。
(萨达姆)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相当多前政权派别、军人被赶出了什叶派主导的新政府,心怀愤恨的这群人在反美旗帜的指引下同其他极端伊斯兰势力合流一处,在动荡不安的温床上滋生发育。
并最终于年演化成为了可怕的伊斯兰国,一些美国公民成了他们眼中的重要目标而惨遭伊斯兰国毒手不幸丧命。
虽然在年和年伊斯兰国的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而撤出了伊拉克,但是他们继续潜伏下来逃到了阿富汗、尼日利亚、菲律宾等国,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年,伊斯兰国策划巴黎恐袭)
可以说,美国粗暴的以反恐为名义的战争不但没有消灭恐怖主义,恰恰打掉了恐怖主义的克星——世俗政权,从而让恐怖主义有了滋生发育的合适地盘。
(一名美国女性在为自己的未婚夫丈夫詹姆斯·里根中士墓前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