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数千哀悼者在巴格达为苏莱曼尼送葬。新华社发
3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一代反美的伊朗名将、美军的“肉中刺”,在巴格达国际机场的公路上被空袭身亡。美国国防部随后声明说,总统特朗普下令实施此次“斩首”行动,以此震慑伊朗,打消伊朗未来的袭击计划。
美军猎杀这么一位重量级人物,无疑是在新年之初引爆了一枚“超级震撼弹”。对国际形势来说,这不啻为年第一只“黑天鹅”——苏莱曼尼遇袭当天,美股全线下挫,黄金原油大涨;伊朗高官轮番对外表态,誓言严厉报复美国,伊朗民情沸腾。
美国这边,高度戒备开启,开始撤离在伊拉克的美国人,一并提高国内戒备等级。5日凌晨,特朗普发推特言辞激烈地警告:“如果伊朗敢袭击美国人或美国资产,我们已经锁定52处伊朗目标。”
一时间,美伊战争疑云密布,“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登上西方社交媒体的热搜。不过,在中东问题国际专家看来,所谓“战争论”其实夸大了当前局势,伊朗虽非“软柿子”,但实力上无法与美国开战,双方更可能通过代理人继续缠斗,而沙特或成为伊朗报复美国的“出气筒”。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俊华
“斩首”动机的三大维度
据曾经供职于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多名官员透露,尽管分属不同党派,上两任总统领导的政府都对暗杀苏莱曼尼态度谨慎——因为他的死亡和他活着,一样危险。
在前美国中情局分析师斯洛特金看来,前两任总统未下令杀害苏莱曼尼,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看来,相比可能招致报复以及美方被拖入长久冲突的潜在风险,袭击苏莱曼尼所获成效,不值得美方冒险。
国际博弈并非“过家家”,难道特朗普只是任性?非也。上海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明波认为,苏莱曼尼之死,是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极限施压”、伊朗“极限抵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伊朗的“极限抵制”突破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红线,导致前者被杀。
要进一步理解美国对苏莱曼尼动手,可以从长期维度、中期维度和短期维度分析。从长期维度上说,自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朗凭借伊拉克和伊朗两国什叶派之间的天然感情和宗教纽带,在伊拉克什叶派政府大肆渗透,并在叙利亚、黎巴嫩、也门、巴林等周边国家利用宗教纽带和政治真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反观美国,后者自年开始每年在伊拉克投入几十亿美元,还有大量美军驻扎和人员伤亡,却只收获骂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刘中民指出,伊拉克如果没有这些年来反美情绪作为基础的话,伊朗也不能对伊拉克施加强大影响,根源其实还是美国自己在伊拉克犯下错误。
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力量扩张主要通过“圣城旅”。如今,“圣城旅”力量遍布中东地区,尤其是什叶派地区,广泛参与叙利亚内战,成为维护巴沙尔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伊拉克也和当地什叶派共同打击“伊斯兰国”,同时也是给美国在伊拉克制造麻烦的重要势力。“在这支力量中,苏莱曼尼扮演着核心领导层的角色。因此,‘圣城旅’这些年成了美国‘眼中钉,肉中刺’,特朗普或许想通过杀死苏莱曼尼重创‘圣城旅’。”刘中民说。
再看中期维度,伊朗在中东战略地位的大幅提升,打破了传统的中东战略平衡,这让美国在中东两大传统盟国沙特和以色列的安全压力大幅提升,进而影响到美国中东政策,因此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开始实施“极限施压”,撕毁核协议,对伊朗从政治外交孤立、经济制裁、战略遏制,处处打压。
伊朗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极限抵制”政策。自年5月以来,被指在霍尔木兹海峡连续两次袭击商船和国际油轮;公开高调击落美军无人机。这几件事特朗普都忍住了,甚至在美军战斗机即将起飞报复伊朗的前一刻叫停了袭击。
最终,上周五以来,伊朗在伊拉克不断试探美国红线,其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民兵袭击了美军驻基尔库克的基地,造成美军伤亡;伊拉克什叶派围攻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后者成为美国对苏莱曼尼动手的导火索。
无法绕过的“大选考量”
驻伊使馆遭围攻为何引起美国如此激烈反应?这就不得不追溯美伊积怨和美国的“心理阴影”——伊朗曾在年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天,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派特种部队前往营救却惨遭失败,美军连飞机也坠毁,对此美国留下非常痛苦的记忆。
当时年大选即将开始,民主党的卡特其后在大选中败给共和党的里根。对特朗普而言,他也许会认为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好年大选马上到来,于是采取激进的动作。
因此,特朗普选择猎杀苏莱曼尼的时机十分微妙。首先,特朗普对于苏莱曼尼的行动无疑是得到了美国国内保守右派,新福音派教徒以及犹太裔亲以派的好感。这些人将会成为特朗普坚定的票仓。在新闻刚刚发生之后,许多共和党国会议员就出来为特朗普站台,声称特朗普做了“正确的事情”。
其次,特朗普意图同当年小布什一样通过将国家拉入“战争状态”来连任——年因为伊拉克战争,小布什成功连任。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解读,伊朗的“严厉报复”将每一个美国公民都有可能成为伊朗潜在的报复对象。特朗普通过塑造恐慌,使得选民希望国家以强有力的方式保证自身的安全,从而增加他连任的机会。
捅了“马蜂窝”?大战打不起
至此,中东局势骤然紧张,几乎触碰战争边缘:伊朗政府从最高领袖到各级官员纷纷表态“严厉报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阿布哈姆扎声言将惩罚身处伊朗打击范围内的美国人,同时提及袭击海湾地区船只;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真主旅”警告伊拉克安全部队远离美军基地,距离“不少于米”。美国则不仅要从伊拉克撤侨,甚至连国内的安全警戒水平也提升了。
很多人说美国“斩首”苏莱曼尼捅了马蜂窝。对此,李明波并不认同。他认为,伊朗政府目前的高调复仇姿态更多是停留在语言层面,安抚国内民众,毕竟苏莱曼尼在伊朗国内影响力非常高,但真要说到报复,伊朗必须考虑到现实困难,毕竟两国实力对比不在一个层次。
因此,伊朗的报复很可能只是“低调”报复——不会直接攻击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军事设施,更可能的方式是继续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及阿富汗等伊朗有势力有影响力的地区,策动袭击美国、以色列和沙特的目标,小打小闹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地区的整体局势虽然恶化,但不至于失控,更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
至于美国方面,特朗普政府也没有对伊朗全面开战的想法,战争不符合特朗普的中东战略,特朗普在中东总体上是要撤离,以最小的经济成本维持美国在中东的基本地位即可。
实际上,伊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处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国内民生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刘中民认为,伊朗可能也并非想和美国永远对抗下去,而美国却不断施加压力,伊朗的保守力量也不断对美国的行为做出回应,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可以说,伊朗如今处在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想缓和、想改善,但是特朗普让伊朗捉摸不定。毕竟,特朗普一边说我们可以无条件地谈,一边又继续对伊朗强硬,这让伊朗左右为难。现在局面比较诡异的是,双方仍在外交这条线不断接触,也通过第三方比如日本做桥梁,同时突发性事件又不断发生。
“在双方国内外问题重重、乱象丛生的背景下,伊朗和美国你来我往的报复可能会持续,走向全面战争恐怕一定时期内可能性还比较小。”刘中民说。
中东再现“群雄争霸”
苏莱曼尼事件表面涉及美国、伊朗、伊拉克三方,实际牵涉甚广,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国都不会置身事外。
实际上,中东地缘政治长期以来一对重要矛盾,就是以沙特为首的中东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的矛盾。年伊拉克战争打破平衡,什叶派崛起;过去17年里,沙特一直希望扭转颓势,但未能如愿。特朗普上台后,沙特瞅准机会,在特朗普女婿库什纳的斡旋下,为了打败伊朗,沙特甚至愿意与敌国以色列结成准联盟。
李明波认为,苏莱曼尼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特在整个中东与伊朗的对抗。不过考虑到伊朗不太敢直接报复美国,沙特可能要成为伊朗的出气筒;至于俄罗斯,俄军在年10月出人意料地出兵叙利亚,成为叙利亚内战大赢家,就是苏莱曼尼亲自游说普京的结果,不过,普京虽然感谢苏莱曼尼,但也不会为他的死与美国发生冲突。
刘中民则认为,我们可从更广视野看待中东局势。首先从大国博弈层面看:美国力量相对下降和淡出,并不是说美国完全不管,美国仍然想维持自己在中东的主导权,只是想减少战略投入;俄罗斯的影响上升,大国层面呈现出“俄进美退”之势。此外,中东大国博弈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传统大国或区域势力,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俄罗斯,单方对中东局势影响力都在下降,谁也控制不了局面,这也是中东混乱的外在原因。
中东局势“深不可测”
从地区国家层面看,玩家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目前中东是一个“三国演义”局面——以伊朗、沙特、土耳其三国为首,还有力量稍小一些的玩家,比如以色列、卡塔尔、阿联酋,都是雄心勃勃,卡塔尔和阿联酋在红海、非洲进行渗透,以色列就更不用说了。
刘中民指出,其中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