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一部名为《红海行动》的电影,得到了海军的大力支持下,形成轰动效应。当时笔者去影院看完之后,认为这部电影确有值得一看之处。
与现实情况存在出入
整部电影以年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事件为主改编,再加一些中国海军在索马里护航时期的一些战斗故事。既然是改编,应该预料有些细节会同真实情况有出入。
例如:事件发生地没有直接说明是也门,而是虚构了一个叫“伊维亚”的国家。以及当时参与撤侨的是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和“潍坊舰”,当时“临沂舰”在也门亚丁湾负责撤侨,潍坊舰则在也门的荷台达港撤侨,电影中只讲了临沂舰的撤侨,没有提到潍坊舰。
另外,片中开头出现“海军特战队员解救被海盗劫持的船员”事件,应该是以年4月份中国海军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上的“蛟龙”特战大队解救被海盗劫持的图瓦卢籍货船事件为主改编的。片中对于负责解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特战队员直接使用真实的部队名称“蛟龙突击队”,而且对于事件中蛟龙突击队的描写也是真实可靠的。像电影中去解救从领事馆撤出的领事和侨民的时候,出动了8个蛟龙突击队员这点,就很真实。
据笔者所知,平时蛟龙突击队的行动却是以8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的。在年解救图瓦卢籍货船时,就是出动了两个战斗小组共16人——8人一组,每两个人为一个火力小组,分为突击组、火力组和狙击组。也是国际上很多特战部队所惯常采用的战斗编组(例如英国的SAS部队等)。
片中情景:恐怖分子用中国炮弹打中国舰
此外,整部电影在改编的同时也很注重各种战斗细节,这一点非常不错,这点在林超贤导演的上一部电影《湄公河行动》里已有体现。过去很多国产战争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很不注意的战斗队列,一到战斗时往往都是一窝蜂拿着枪就冲锋,或者敌我双方一见面就上演肉搏战,生生把现代的战争片拍成了武打片。
另外,笔者认为片中有一幕“临沂舰”使用近防炮拦截恐怖分子炮弹攻击的情节十分有趣。首先,恐怖分子朝“临沂舰”发射的竟是著名的中国军工拳头产品毫米火箭炮!可惜这个镜头在国内上映时被剪辑掉了,只看到拦截火箭炮的一幕,没有看到具体的型号。
其次,根据公开资料,“临沂舰”上装备的应该是近防炮(笔者注:就是7管的30毫米近防炮,最高射速发/分钟)但是片中拦截时展示的CG场景,不知是否搞错,放出来的似乎是最新的近防炮(笔者注:11管的30毫米近防炮,最高射速发/分钟)。当然,最新服役的A型护卫舰装的都是近防炮。
导演在动作、爆炸以及很多战术动作上面下了很多功夫,可惜对于需要深入敌后的特种部队最需要的东西——情报、支援和保障却没有表现出来。从一开始当中国宣布撤侨行动开始以后,整部片子对于当地的很多具体情况描述比较模糊。除了一直在说当地局势混乱以外,没有具体说明当地各种军事情报。尤其是当地出现了明显的有针对性的的反华势力,但在影片里中国军方似乎对这个情报毫无知觉。
电影撤侨警示撤侨警示原型在撤离车队明显被人攻击、甚至对方都已把火箭筒架到视线攻击范围内了,还是没有相关情报,这点有些难以说通。在蛟龙特战小队深入敌后以后,对临敌情况也是一无所知;战斗开始后,对于特战小队的接应和支援保障也是近乎于零,仿佛把特战小队当成了八个“兰博”(笔者注:美国动作片《第一滴血》主角)来使用。
在整个作战行动中,中方军队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包括“临沂舰”在敌方很明显地把火箭炮都架好的情况下,仍停在码头上,让自己成为对方火箭炮的一个活靶子。虽然最后靠近防炮成功拦截威胁,但是这个风险是巨大的。片中对于情报支援和保障方面的使用,完全违背了作战的常识。
影片中蛟龙突击队在向恐怖分子基地进发准备解救人质时,途中曾被恐怖分子突袭;其中一辆负责运输军火的车辆被恐怖分子的炮弹击中,结果激发了车中的好多枚“类似炮弹的爆炸物”。
请原谅笔者使用“类似炮弹的爆炸物”这一不确定的名词,因为笔者是真的看不出来影片中的这几枚东西是什么?看口径明显不是、或者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弹,看形状也不像是前苏联的2S4“郁金香”毫米的迫击炮炮弹,更不像是各种航空炸弹。这一批奇怪的爆炸物出现让笔者有点一头雾水。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炮弹更像以前战列舰时代的那些、毫米口径的舰炮,不过中东地区会有这种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