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涨知识长颈鹿竟然是麒麟 [复制链接]

1#

麒麟,是指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灵。

《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但麒麟又是应龙的孙辈,《淮南子·地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麒麟也有中土之兽的说法但与被《淮南子》、《灵宪》等诸多古籍认为居中主土的*龙相比,麒麟只有《易冒》一书将其与青龙等四灵相提并论。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

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

仲尼观之曰:“麟也”。

《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

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

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年),与世长辞了。

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人们为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又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21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朝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麒麟作为艺术形象首先出现在早期陵墓的石刻上,至迟到秦汉时期,麒麟作为仁兽在陵墓装饰中常常被应用起来。

汉代画像砖上的麒麟与鹿非常相似,头生一角,角上还有圆球或者三角状的描绘,可能是用来表示麒麟的角为肉角,有人认为麒麟这样的形象与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中,来自西亚等处异域动物有很大关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麒麟的形象更加丰富,甚至有些麒麟身上增加了双翼,刻画了莲花纹,与此时佛教盛行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关。唐代的麒麟尽管少用于陵墓,但在其他建筑,甚至官服上都被引用起来。

宋朝时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让很多更远的动物出现在史籍记载中。南宋人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了一个叫作“弼琶啰国”有一种叫作“徂蜡”的动物,状如骆驼,而大如牛,肤色*,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皮厚一寸。其实这里的“徂蜡”是阿拉伯语“zarafa”的变音,意思是长颈鹿,这里的弼琶啰国相当于今天的非洲索马里沿岸,在索马里语中长颈鹿被称为“giri”,发音很像麒麟,于是渐渐地国人便把麒麟与长颈鹿对应起来了。

麒麟能够真实地站在中国人的面前,与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有关,更与一位敢于冒险的航海家有关。这位皇帝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这位航海家就是我们熟悉的七下西洋的郑和。明朝初期的海上活动,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明惠帝,也有人说是为了向天下诸邦宣誓大明王朝的国威,也有人说是了搜求那些在中国我们不曾见到的奇珍异宝,自然象征太平盛世的麒麟也就成为了重点的搜求对象。但不管怎样,自郑和下西洋起,麒麟开始进入中国。

第一只来到中国的麒麟就是孟加拉国所进贡的,郑和自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年)出使西洋,促成了榜葛刺的年年入贡,但这次当榜葛刺使臣来华入贡麒麟时,郑和正在第四次下西洋途中,可能与郑和无直接关系。

第二只来到中国的麒麟是正儿八经来自非洲的朋友。明永乐十三年(公元年),一只来自麻林国的麒麟和天马、神鹿等其他异兽一同运抵中国,引起轰动,不止满朝大臣上文表贺,就连见过大世面的永乐皇帝朱棣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亲身走出南京都城的奉天门,去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

第三次麒麟来到中国是出现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后,我们在两处宣德年间的刻石中找到这样的记载:“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这里所说的阿丹国并不在非洲,而是今天的也门一带,由于其地理位置上与东非毗邻,想来获取长颈鹿也并不是难事的。

除此之外,在郑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中,都有曾经购买长颈鹿的记载,以作为朝贡讨好皇帝。但无奈的是一来,路途遥远,海路颠簸,有的长颈鹿可能没有来到中国便已病死在船上了。

综上所述,“麒麟”这一名词在我国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人们想象中的神兽,其二指确实存在的野生动物—长颈鹿。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说文解字》:“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史稿》记载过很多牛产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年),平度州民家牛产麟。五年,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格杀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荆州民家牛产麟,遍体鳞甲。嘉庆元年,遂安民家牛产麟。七年,镇海民家牛生一犊,遍体鳞纹,色青黑,颔下有髯,项皆细鳞。十一年五月,盐亭民家牛产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长寸许,目如水晶,鳞甲遍体,两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金色,八足,牛蹄,产时风雨交至,金光满院,射草木皆*。十三年二月,绵州民家牛产一犊,首形如龙,身有鳞纹,无毛,落地而殇。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产麟。

以前认为这些是空穴来风的记载,但年泰国水牛产下“异兽”,头似鳄鱼、有鳞片,跟清史稿记载类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