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算是战场老油条了,自70年代问世开始,已经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参加了不知多少场战事,一直到现在仍被许多国家使用,战果也相当丰富,击毁了大量的飞机,其中有很多是直升机。*刺的存在,足以令对方的直升机飞行员闻之色变,几乎成了“低空杀手”。
*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由于可以单人操作,它经常埋伏某个不易发现的角落,对超低空来袭的战机发动突然袭击,说白了就是“玩阴的”。被击落的目标除了米24、卡52等直升机外,还疑似包含了一些喷气式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其中不乏有大名鼎鼎的先进型号。一向在战场上高大上的喷气式战机,却折在了小小的“*刺”手里,令人惊异。这充分体现了*刺的作战能力,也引起了对用高端的战机执行低空轰炸这一战术的不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给出答案之前,咱们先来看看另一个奇怪现象:当*刺面对现代战争中的“新星”: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时,却反而是战果寥寥。
被击落的苏34战机,据称也是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中
如今一说起空袭和防空,不提一下无人机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不论是在利比亚、叙利亚还是亚阿冲突中,无人机都大行其道,几乎成了小国的战略武器。一辆辆坦克在毫无察觉中被来自天上的导弹击毁,令无数*迷相当气愤:难道他们都没有防空导弹吗?
事情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就算是风头特别强劲的*刺,连喷气式飞机都打下来了,击落敌方无人机的战例却非常少,尤其是比较高端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更是凤毛麟角。假如就让这两大“明星”武器当场较量,*刺能不能击落察打一体无人机呢?答案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这得从*刺导弹的用途和特点说起。
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刺”导弹的型号叫FIM-92,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在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对付低空突防的飞机,美国研制了一款FIM-43“红眼睛”便携式防空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单兵防空导弹,虽然开了先河,性能却无法令人满意,存在无法全天候作战、目标识别能力较弱拦截成功率低等问题。
于是美国开始对其进行改进,研制了“红眼睛II”,也就是后来的“*刺”导弹。*刺克服上一代的问题,后来还得到了不断改进,性能大为提高。*制连同发射筒的全长为1.83米,全重只有15.65公斤,其中导弹重10.13公斤,可以轻松由一人肩扛发射(一个*刺小组一般由2个人组成)。
早期的*刺导弹
*刺采用双推力发动机,飞行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2.2倍音速,最大射程米(改进型据说能达到米),最大射高早期型是米,后期型达到了米。*刺的制导方式为光学跟踪+被动红外寻的,导弹通过追踪红外信号自动飞向目标,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因此使用起来非常灵活。
而*刺的另一个厉害之处是抗干扰能力强。它采用了玫瑰花瓣形的准成像扫描技术,以及红外/紫外“双色”(也就是双波段)导引头,不仅可以在天空背景中更容易看清目标,还可以根据红外/紫外特征,区分出干扰弹和真正的目标,增加了干扰它的难度。
*刺的导引头比较先进
*刺在70年代就已经研制出来,真正成熟则是在80年代。财大气粗的美*自二战以后,就基本上没丢过战场上的制空权,因此对野战防空系统不是特别上心,没有像苏联那样装备“道尔”、“通古斯卡”之类伴随机械化部队行进的防空武器,其地面部队防空基本就是靠“*刺”导弹,不仅士兵大量携带,还装在了悍马车上,构成了“复仇者”野战防空系统。
但*刺真正成名却是在80年代的阿富汗。当时入侵阿富汗的苏*大量使用直升机进行攻击和运输,正好处在*刺的攻击范围之内。阿富汗游击队经常利用山口和峡谷地形,使用*刺伏击苏*直升机,取得大量战果。著名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就多次折戟。
阿富汗人还利用苏联运输机起飞和降落时难以机动的特点,埋伏在机场周围,专门用*刺打击正在降落或起飞的运输机,给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运输机专门搞出了“阿富汗式降落法”,甚至不得不在运输机降落前先派出一架“雌鹿”直升机绕机场巡逻,被称为“马苏洛夫巡航”,以吸引火力。
阿富汗游击队声称,*刺在阿富汗战场的次战斗中,击落了架各型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命中率达到了79%。要知道它在美*自己使用的实际命中率才50%,不由得让人对当时的阿富汗游击队刮目相看。除了数据可能有水分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雌鹿直升机为掩护运输机而进行“马苏洛夫巡航”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刺在冲突热点地区却再度活跃,接连击落战机。为何那些飞行员并没有吸取当年阿富汗的经验,还在使用冒险使用低空突防的战术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在完全掌握制空权,且敌方大部分中程防空导弹都已被毁的情况下,还要低空突防,那只能以缺乏精确制导弹药来解释了。
苏34战斗轰炸机
*刺之类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虽然不易被摧毁,但射程和威力都不大。*刺的最大射高只有米,其它型号也差不多。如果是直升机的话,由于升限的限制,很容易受到*刺的攻击。但喷气式战机升限很高,如果在米之上投弹,*刺再牛也只能望尘莫及。
这也是便携式防空导弹很少有击落大型无人机战例的原因。在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的冲突中,像翼龙2、彩虹4这样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也曾被击落,但多是更高级的中程防空导弹所为。
利比亚上空的无人机
例如也门武装分子就将R-73、R-27T等空空导弹改装成地空导弹,这些导弹的个头和射程远远超过了*刺之类的便携式导弹,不仅击落了彩虹无人机,甚至还击落了F-15战斗机,令人大跌眼镜。
这是由于大型无人机的巡航高度一般在米左右,使用精确制导的空地导弹或炸弹攻击时,高度虽有下降,但只要在米以上,就能躲过*刺的攻击。因此也门武装只能土法上马,将比较大型的空空导弹改装,客串成防空导弹来打无人机。
也门武装用改装的空空导弹击落无人机
显然,大型无人机能够躲过*刺的关键原因,是飞行高度高,并且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在米以上发射也能命中目标。但那些被*刺等便携式导弹击落的战机,很可能是缺乏这类精确弹药,或是库存不足,只能用传统的“铁炸弹”去轰炸。为了保证命中精度或不误伤平民,便冒险以低空方式投弹,被埋伏在一旁的*刺打了个正着。
无制导的“铁炸弹”
由此可见,在已掌握绝对制空权,且摧毁了对方的中高空防空武器后,使用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配合精确制导弹药去肃清地面目标,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弹药不给力,即使用上了比较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也有可能阴沟里翻船,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