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饮料和特殊的文化符号,每天都会被消耗23亿杯(平均全世界每4个人每天就要喝1杯)。
现代人类可能很难想象没有“咖啡”的日子,但是其实它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年前还没有被普遍饮用的习惯。相较于啤酒、葡萄酒、茶等饮料,咖啡可谓是个“网红”,一夜爆红的“网红”。
那么咖啡,到底是如何成就现在的“成就”的呢?
接下来,我将为您带来三部分内容来探讨一下这位“网红”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咖啡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人类社会的?
第二部分:咖啡是如何成为对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见证的?
第三部分:咖啡文化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看咖啡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人类社会的?
根据社会人类学者—斯图尔德·李·艾伦的《咖啡瘾史》所说,大约在年前,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有一个古老的柯法王国。当时,人们像嚼口香糖一样来嚼咖啡果。他们还把咖啡豆做成点心,为士兵提振士气。
部落祭祀
因为战争的缘故,柯法王国的俘虏被贩卖到了很多非洲国家,历史上的咖啡豆,就这么开始在非洲各国传播开来,直到今天,我们喝的大多数咖啡,都是当年柯法王国产出的咖啡的变种。
因为咖啡既能让人情绪兴奋,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当地人认为咖啡一定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很快顺理成章,成为非洲各部落祭祀用的首选食物,这一状态一直持续了多年。
大约年前,中东地区的人口贩子,在奴隶交易的集中地点—也门的“摩卡港”进行人口买卖生意,而咖啡豆也跟着被贩卖的黑奴来到了摩卡。
也门属于阿拉伯国家,民众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教义禁止饮酒。但人们对酒精带来的微醺和兴奋感十分向往,于是他们急需一种替代品,而咖啡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白。
借助来往的水手和商人,咖啡这种提神醒脑的饮料很快声名远播,而摩卡港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贸易中心”,17世纪,咖啡被一个名叫法兰兹的波兰人带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法兰兹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叫做“蓝瓶之屋”。他还发明了往咖啡里加入牛奶的新式喝法,并衍生出了后来风靡世界的“拿铁”和“卡布奇诺”。
拿铁
“拿铁”就是意大利语“牛奶”的意思,也就是在咖啡里加了牛奶的咖啡。
“卡布奇诺”是当时欧洲一些僧侣穿的僧袍的名字。在咖啡里加入了打泡后的牛奶后,呈现出来的纹理和这种僧袍很像,于是就用“卡布奇诺”给这种咖啡命名了。
至此,咖啡作为一种很好的休闲替代品,在欧洲盛行。
第二部分
第二,咖啡是如何成为对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见证的?
咖啡馆
自从17世纪,咖啡在欧洲流行开始,英国的咖啡馆就成为当时人们讨论*治和宗教的场所,咖啡因此也见证了民主思想的起源(很难想象,民主思想等先进思潮能在酒馆里产生),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民主主义的投票箱,就诞生在一家叫做“土耳其人”的咖啡馆。
当时的英国国王理查二世还发布过禁令,禁止人民在咖啡馆谈论*治,但这一禁令的效果,你可想而知。咖啡因其“清醒而兴奋”的功能,使得咖啡馆成为讨论*治、交流思想的最佳场所。
咖啡,除了见证英国民主主义的诞生以外,咖啡馆也成为了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见证。
所谓启蒙运动就是指:对于之前想法的重新审视,启蒙运动代表了一种觉醒,一种从旧思想中“清醒”过来的勇气和能够重新认识世界的“兴奋”。而这些正是咖啡的特性。
许多法国启蒙的思想家,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其中大思想家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就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完成的。
咖啡馆伴随着理性和自由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坐在咖啡馆里拿着笔记本或者书,或交流或沉思,这些感觉和特质都是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化积淀。
其实,并不是咖啡馆多高级,而是因为咖啡及其象征的进步文化符号,引领着人们的内心“觉醒”和“兴奋”。
第三部分
纵观咖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表面上看咖啡的流传是因为战争、人口买卖、宗教等偶然因素,但偶然中都隐藏着“必然”。
人类的需要,才是咖啡能够不断传播、壮大、迭代的真正原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
这样来看,“柯法王国”时期的咖啡,满足了使人类兴奋的“生理需求”;“部落祭祀”时期的咖啡,满足了人们对于拥有神灵庇护的“安全需求”;15-17世纪时期的咖啡,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的需求;17世纪之后特别是民主主义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咖啡,满足了人们“彼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的需求
所以只要人的这些需求存在,我们依然会不断寻找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东西,并不断推陈出新,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种“新的饮料”能与咖啡抗衡,成为人类新需求的又一外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