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国夷陵之战真相,刘备的B计划,一次生死 [复制链接]

1#

首先,夷陵之战我以前写过,但当时写得不够认真,于是就有了重写一遍的念头。

第二呢,地球最近也不怎么太平,爆发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冲突。咱不是军事专家,写现代的事屡屡犯禁,所以只好回来说咱的历史。

历史这个东西,正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史书记载就那样,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感受,所以就有了那句话。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眼里的历史就是什么样。

某种意义上,读史如同读一本悬疑小说,有时候是作者不方便直言,又有时候是作者也没看明白。史官们充其量是优秀的文字工作者,不可能要求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

刘封之死

举个例子,比如说刘封,大家都知道刘备有个养子叫刘封。

这里解释一下,人家不是不能生,刘备生了俩闺女但没儿子,俩闺女在长坂坡的时候丢了,下落不明。

刘封一直当继承人培养,从官职就能看出来。副军中郎将,副军将军,谁是主军?当然是刘备。刘备是主,刘封是副。

但后来刘备生了亲儿子刘禅,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找了个理由把刘封咔嚓了。

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污点,是不是污点咱也不敢说,也没必要扯。

问题是有几个人明白这背后的弯弯绕?

《刘封传》: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三国志》对刘封的出身三缄其口,只留了两个信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外甥。

有人说罗候是官名,但这不符合当时惯例,如同长沙刘氏一样,罗候是指籍贯而非爵位。

罗候是哪里?《水经注疏》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

《水经注疏》三十九卷:《姓氏书》: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后号罗侯。《蜀志·刘封传》:封本罗侯寇金工之子,长沙刘氏之甥。罗侯、长沙对举,则以罗侯为地名。

罗县又叫罗候县,属长沙郡。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志》被删改过,杨守敬看到的版本,里面提到了刘封他爹叫寇金工。

寇金工是谁?东汉有个开国功臣叫寇恂,云台将排名,他的第五代孙娶了汉桓帝妹妹益阳长公主。益阳也在长沙郡,夫以妻贵,长公主封地在益阳,于是寇家就搬到了长沙,寇金工就是这支寇家的后人。

而刘封另一个身份更特殊,长沙刘氏之外甥。

东汉当得起长沙刘氏这个名号的,只有一家人,长沙王刘兴。

这就是说,刘封父亲一族是东汉元勋,母亲则是长沙王后裔,而且他奶奶或者曾祖母就是汉桓帝之妹。

所以你说刘备为什么收他当养子?又为什么后来会头疼?

搁谁不头疼,无论从哪方面看,刘封都有跟阿斗一争高低的资本。

不管刘备和诸葛杀人一事道德不道德,他们这么做,还真不是神经过度,紧张兮兮。

看不懂的夷陵之战

刘封是史官有意隐瞒的例子,而夷陵之战则是他们没看懂。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出于报复,是一次疯狂的作死行为。

年,孙权突然背盟,偷袭荆州并杀害了关羽。这件事不仅让蜀汉蒙受了巨大损失,更要命的是,直接导致隆中对计划破产。

刘备有理由生气,而且很生气。

可问题是,不管刘备多生气,他凭啥认为,实力严重受损的蜀国,能打败如日中天的东吴?

通常认为,蜀国投入兵力不超过10万,《魏书》则说蜀兵只有4万。

《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

四万人,两三千马,这是孙权汇报给曹丕的数字。孙权有可能说谎,他不愿意魏国插手,所以故意压低蜀军数量。

但不管怎么样,从孙权的态度就能看出,他并不担心蜀军,因为强调自己能应付。汇报曹丕的目的不是请求帮忙,而是请曹丕千万别帮忙。

为什么孙权是这个态度?

《陆逊传》: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5万只是陆逊带领的援军数量,荆州一带东吴本来就部属了重兵。这里是三国交界,荆州驻兵虽然不知道具体数量,但我个人认为不会少于5万。

5万+5万,吴军兵力绝对不会比蜀军少,所以孙权丝毫不担心。

就算蜀军略有优势,想想当年老曹挟数十万大军南下,都没拿下孙权,刘大耳朵凭啥觉得自己这点人能搞定?

要知道这可是孙权最鼎盛时期,而且表面上,孙权跟曹魏还是同盟。

以一己之力对抗魏吴同盟,刘备就算喝两斤二锅头也不能这样。他是很生气,可他不是神经病。

老曹之死

年,三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老曹升天了。

老曹一死,三国形势立刻出现了微妙变化。我们都知道,老曹和大耳朵是死敌,那种不死不休,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死敌。

曹操和刘备相互之间,拿彼此当杀父仇人看,他俩都活着的时候,绝对不可能和解。

可换了小曹呢?

《魏书》: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听说曹操死了,刘备一反常态地派使者韩冉,带着礼物去吊唁。刘备给曹操吊唁,搁任何人眼里,都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所以曹丕第一态度是拒绝,不仅拒绝,还要求荆州刺史把使者斩了,别来烦我。

刘备派去的使者也门清,所以这个韩冉呢,根本没敢去魏国,而是拐到了上庸。以染病为由,请求上庸代为转交。

上庸太守是孟达,这会还没反叛,就是因为这封吊唁信,让孟达找到了契机。孟达派人把自己的投降书,连带刘备的吊唁信,一起送给了曹丕。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无厘头,一封本来应该如何无论都到不了小曹手里的书信,最终兜兜转转真到了他那里。

而且因为爱屋及乌,小曹很喜欢孟达,刚一继位就有大将来投,还送上一个上庸郡。所以小曹不仅看了信,还给刘备写了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典略》: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刘备的错觉

这封信给了刘备一个错觉,在他看来,这是和解的信号,所以刘备表现出了两个异乎寻常的举动。

第一是平静。

小曹篡汉,孟达反叛,上庸投敌,刘大耳朵一点都不激动。

没有写檄文骂小曹,没有收复上庸,甚至借这个机会,把丢失上庸被迫返回成都的刘封砍了。

而且呢,等到小曹称帝消息传来,大耳朵一转身,自己也称帝了。

刘备称帝这件事意味着很多,但在当时,毫无疑问有一种含义,向小曹示好。

如果刘备没称帝,那他就是汉臣,身为汉臣,当然要对小曹篡位表示表示。

但如果他是皇帝,就不存在这个义务了。

小曹也看懂了,魏国群臣在商议时,已经不把蜀汉视为第一对手,而是改成了东吴。

《刘晔传》: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魏臣们都认为,关羽一死,蜀国不足为惧。这里面当然有实力因素,但也少不了大耳朵主动示好。

于是,刘备开始了下一步计划。

大耳朵的B计划

我们都知道,隆中对设计的路线是,从西蜀和荆州两路同时北伐。而现在荆州丢了,怎么办呢?当然是拿回来。

荆州在孙权手里,想要夺回荆州,就必须击败孙权。

击败孙权可能不可能?这都不用分析了,稍微懂点三国历史的都知道。关羽的荆州兵团灭亡,对蜀国是个无法估量的重创。

重创到什么程度,大部分人都认为,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纯粹就是自己找死。

所以当刘备宣布出兵,目标是东吴时,蜀汉大臣纷纷表示无法理解。

《法正传》: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甚至连隆中对提出者诸葛亮都反对,无论从哪旮旯看,现在都不是打孙权的好机会。

刘备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他也就是没长毛,长了毛比猴子还精。一个能在三国乱世里,白手起家缔造帝业的人,怎么可能是傻子?

刘备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想法,而是一步很多人猜不到的想法。

联魏破吴

这就是联魏破吴,联合魏国,灭亡东吴。

看起来非常荒诞,但在当时,却非常可行。

曹丕称帝时,孙权并未第一时间道贺,而是等到了第二年8月。

《魏书·文帝纪》: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为什么这么晚,因为刘备出兵了。

《先主传》: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刘备刚出兵,孙权先去找刘备商量,刘备不同意,孙权这才跑去找小曹,表示愿意俯首称臣。

换句话说,孙权是被迫,被刘备逼的。

孙权是去找援兵吗?不,一点也不。他只有一个目的,请曹丕千万别帮忙。

《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吴书》:“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孙权说,区区刘备,四万人两三千匹马,请允许我一举拿下,您就等着我的捷报吧。

东吴使者也向小曹强调,我们虎据三州却宁愿屈身于陛下,这是因为我们能屈能伸,有大丈夫的胆略。

孙权既然不是求援,为什么还要火速贴小曹的屁股呢?

三国三国,有三个国家,任何一个动作,都牵连到三家。蜀国对东吴出兵,绝不仅仅只是这两家的事。

夷陵之战,真正的决定性力量,不是蜀国,也不是东吴,而是魏国。魏国站在那边,那边就拥有极大胜算。

刘备想拉着魏国一起动手,那么孙权就只想让小曹千万别插手。

蜀汉大臣没看出来,诸葛亮也没看出来,但孙权却看了出来。

三国的精彩之处,就在这些貌似不经意的博弈。

联魏可能性

联魏可能性存在吗?当然存在,不仅存在,可能性还相当大。

《刘晔传》: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听说孙权请降,刘晔第一反应就是,机会来了。

刘晔说,无缘无故请降,必有原因,多半是刘备出兵打他了。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依靠地利,如果他们互相结援的话,打他们还真挺麻烦。

现在上天给了一个好机会,他们窝里斗。我们趁着这个机会出兵,与刘备一起夹攻东吴,东吴必亡。吴亡后蜀国孤木难支,早晚会给我们干掉。

《吴书》: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备。"又问:"闻太子当来,宁然乎?"

曹丕问东吴使者,你们怕不怕我趁机打你们?使者回答不怕。曹丕问为什么?使者猛拍了一顿马屁,表示如果真派兵,我们也有防备。

孙权为了讨好小曹,费尽了心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东吴大臣都认为不应该接受,应当自称九州伯或者上将军,但孙权忍了。曹丕又要求孙权献上太子孙登当人质,孙权也装模作样含糊应付。

七百里连营

刘备扎下七百里连营,快给人喷烂了,连曹丕听说了,都嘲笑刘备不懂兵法。

《文帝纪》: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小曹嘲笑刘备,他不知道的是,刘备心中早暗骂了他无数遍笨蛋。

蜀军扎的连营,其实就是防守阵地,可以理解为七百里长城。

你有见过攻击方到了地头,啥也不干,只管闷头挖沟的吗?难道是大耳朵闲的没事,来给东吴贡献GDP?

陆逊一度也没搞懂。

《吴书》: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夷陵之战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攻击方蜀军躲在阵地里,而防守方吴军急着决战。

吴军主帅陆逊被属下将领催战催的一脑门子疙瘩,只好说:“蜀军乘高守险,这不好攻。而且这是复杂的山地,不是平原,大军也不适合展开,我们还是静心等待。”

最后陆逊被迫找孙权要了把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才总算把众将压住。

如果你问刘备在想什么?很简单,他根本就没想硬拼,他只想拖,拖得越久越好。越久魏国出兵概率也就越大,小曹就算再笨,过个一年半载也该明白过来了。

如果你们谁认为七百里连营是攻击战术,那可真是太小看刘备了。

最后一次赌局

小曹在嘲笑刘备不懂兵法,刘备却在气他是个榆木脑袋。

老子豁出命,把所有都押上了,准备赌一把大的,这小子居然无动于衷。

刘备这样做对不对?历史不能假设,谁也不知道,如果魏国出兵夹击东吴,结果会是什么样。

我只知道,这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冒险计划,也是刘备最后一次赌局。

大耳朵在搏命。

失去荆州,实力大损,刘备被困在四川,犹如龙入浅滩,一生抱负眼看就要化为泡影,他能怎么做?他还有什么选择?

所以他只能去搏,把自己所有一切都押上,开出了人生最后一次赌局。

如果老曹活着,一定不会错失这种机会,而只要刘备重新夺回荆州,三国鼎立就重新有了变数。

用疯狂作死形容刘备并不合适,更恰当的形容词是,一个杀红了眼,不肯服输的英雄的最后一搏。

可小曹毕竟不是老曹,小曹很天真。

《刘晔传》: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小曹觉得,孙权都投降了,再去打人家,以后谁还敢来投降?俺不能干这种无情无义的事。为什么不能接受孙权投降,然后联合东吴,先去灭了刘备?

刘晔气得直跺脚,解释说蜀国远东吴近,如果去打刘备,他有充足时间退兵。就算想灭刘备,也应该对东吴出兵。出兵东吴必亡,刘备肯定留下来争夺地盘,到时候再打他也更容易。

《吴书》:珩还言曰:"臣密参侍中刘晔,数为贼设奸计,终不久悫。臣闻兵家旧论,不恃敌之不我犯,恃我之不可犯,今为朝廷虑之。且当省息他役,惟务农桑以广军资;脩缮舟车,增作战具,令皆兼盈;抚养兵民,使各得其所;揽延英俊,奖励将士,则天下可图矣。"

刘晔的建议吓了东吴使者一身冷汗,赶紧痛斥刘晔奸人害国,劝小曹要修仁道,务农桑修舟车,时候到了天下自然平定。

神奇的是,小曹最终接受了仁道的解释,立志要以仁道平天下。

跟大耳朵孙十万这种老江湖一比,差距就出来了,姜还是老的辣。小曹在他们面前,实在太年轻。

只可惜大耳朵辛辛苦苦设了一个惊天赌局,没想到最有钱的富二代拒绝下场。

过了好几个月,陆逊终于看出了蜀军打算,也终于给他抓到了机会。吴军发起总攻,蜀军一败涂地。

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兵力不占优,经济不占优,还是长途奔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蜀军都没有获胜理由。

如果刘备这样还能打赢,他就是中国历史第一战神了。

《陆逊传》: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大耳朵非常不甘心,长叹道:“老天不长眼,让我被陆逊竖子欺负。”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

夷陵之战的重点不在战术上,蜀军怎么打都不可能赢,无非输多输少。自打曹二代决定了不下场,刘备就已经是命中注定。

若干月后,刘备抱憾而终,这边孙权也迅速反水,小曹这才明白上当。

于是什么务农桑修舟车都不顾了,仁道也不要了,小曹立刻点齐大军,准备亲自南征。

《文帝纪》: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丁未,大司马曹仁薨。是月大疫。

没想到大军刚集结好,就闹起了瘟疫,连大司马曹仁都病死了。

时机就如流星,稍纵即逝,小曹结结实实被上了一课,但再气愤也只能从头来过。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搞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