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中国澳门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发展总指数虽然止跌回升,但基建发展仍面临挑战。受各国经济缓慢复苏等因素影响,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恢复性发展态势逐步显现,但总指数仍处在近10年低位,各国基础设施发展全面复苏仍受到多重挑战。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概况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以63个“一带一路”国家和8个葡语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环境、发展需求、发展热度和发展成本四个维度分析各国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情况,并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方法,分别定义了基准情景、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三种情景进行指数测算。
总体看,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总指数止跌回升,从年的上升至。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推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新冠疫苗全球接种进程加快,年“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复苏迹象显著,基建行业实现恢复性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受疫情持续、通胀压力、成本上扬等不利因素影响,“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仍远未恢复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从各国经济情况看,经济复苏带动各国指数普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表现各异。从指数上升幅度来看,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恢复较快,指数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低收入国家指数得分上升幅度较小,基建行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从区域看,年,除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得分下降之外,其他区域发展指数得分均有所上升。其中,东南亚、独联体和蒙古发展指数得分位居前列,排名与年一致;南亚地区部分国家疫情出现反复,排名有较大的下降;中东欧地区发展需求和市场热度不及其他区域,指数排名仍然靠后。
从具体国别情况看,根据对各国基础设施发展的指数测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泰国、埃及、阿联酋、孟加拉和俄罗斯是得分最高的十个国家,而也门、乌克兰、巴林、阿富汗、黎巴嫩、以色列、东帝汶、黑山、罗马尼亚和马尔代夫依次为十个得分最低的国家。其中,泰国指数得分涨幅最大,同比上涨9.47%;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本年度仅有的两个指数得分下降的国家,同时印度也是指数排名降幅最大的国家。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新特征
报告分析了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出现的几个新特征:
一是在疫情背景下基础设施发展呈现较强韧性。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发展指数降至近十年最低点。为拉动经济回暖、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就业消费,不少“一带一路”国家自年起陆续推出以基建投资为重点的经济刺激计划。进入年,各国围绕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地实施,交通、电力、房建、医疗卫生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成为各国政府支持重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行业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各国发展环境、发展需求和发展热度得分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普遍止跌回升,“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恢复性发展预期不断增强。
二是碳中和引领基础设施建设新方向。报告认为,年以来,以碳中和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目标在全球范围得到积极响应。受此影响,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正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淘汰煤电等化石能源,加大对风光电热等新能源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项目层面,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正成为各方开展电力合作的重点。碳中和已成为一场系统性变革,正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区域性贸易协定助推基础设施合作升级。
四是ESG成为国际基建合作新要求。报告指出,为控制投融资风险、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作为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和实施的重要评估指标;各国政府也逐步推出与ESG相关的管理规定,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社会、环境可持续要求。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的挑战与应对建议
年,各国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特征显著,疫情反复引发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小觑。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与风险。
一是新冠疫情仍是基建行业发展的首要风险。年以来,虽然多数国家已开始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但受产能、运输、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限制,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接种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疫苗分配的不平衡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迟缓,直接影响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病毒变异导致的疫情反复可能使各国经济复苏受阻,对基础设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整体来看,新冠病毒的未来演变、疫苗接种进度以及全球疫情的发展态势仍将成为未来1-2年内基础设施行业面临的首要风险。
二是地缘政治等风险直接威胁基建行业发展。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地缘政治风险事件频发,大国政治博弈更趋复杂。部分“一带一路”国家中政治角力、教派纷争和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出现战乱(纳卡冲突)、政变(缅甸)、社会动荡和暴力事件频发(印度)等风险事件。政治稳定性不容乐观,部分国家的选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成为新的大规模骚乱的导火索,进而对有关国家基建项目的实施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压力和债务问题导致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受限。根据IMF报告,为抗击新冠疫情,年全球财政支出规模达到14万亿美元左右。大规模财政支出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主权信用风险升高,直接影响政府的融资能力和基建项目的融资成本。同时,面对通胀压力和债务难题,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决定减少新增公共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恐将受到拖累。
四是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开发。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不仅严重威胁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更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极端天气导致的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风险事件都可能对基建项目的安全运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交通受阻和原材料短缺也可能拖延工程进度。
报告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与风险,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间合作,落实已建立或签署的多边合作协议;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协同能力,加快规则互认,健全合作平台,满足各方融资需求;三是强化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属地化经营、风险防控等水平;四是优化企业业务结构,把握绿色发展方向,提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水平。
本文原载于8月2日《一带一路研究》电子刊。如您想了解更多的资讯与商机,请留言提供您的邮箱,我们将定期为您发送。
一带一路项目信息
菲律宾新克拉克城农工中心开发项目
(本项目由香港贸发局提供)
项目概述:
菲律宾国有基地转换和发展署(BCDA)和菲律宾农业部正计划在新克拉克市建立一个农工中心,旨在支持农业小区,并加强吕宋岛的粮食安全。
新的克拉克市农工中心力求整合小规模农户,并提供获得技术、资本和增值设施等生产资源的机会。
该项目将为吕宋岛北部和中部、大马尼拉市甚至周边国家的利基市场(有机农产品、清真认证商品)整合食品供应链和收获后生产系统(如水果、蔬菜、家禽和牲畜)。
该项目还将容纳农业综合企业中心和多功能设施,这些设施将是管理和整合食品供应链的关键,并将向农民介绍创新农业技术。菲律宾国家种子技术园将首先建成。农工枢纽的目标是农业公司/农民和种子生产商。首期开发面积30公顷。
项目类型:绿地项目融资方式:可商议融资金额:可商议
联系人:黄先生
联系邮箱:
david.kw.wong
hktdc.org;
researchcenter
cefc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