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思考 [复制链接]

1#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创作,显然无法满足今天创作者的要求,同时也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近些年主旋律电影从《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到《红海行动》在到《中国机长》,主旋律影片找到一条与市场接轨的道路,用动作类型包裹正能量价值观,在强调视听效果的外衣下,宣扬主流价值,观众不再被强行灌输正能量,而是被影片散发出的正能量所感染,人物塑造也显得格外有人情味,有血有肉,立体可感。

一、主旋律意识高度贴合新时代

主旋律电影,首先建立在“中国梦”和“正能量”的认知共识之上,其次以多样化的价值理念契合大众的文化想象,达成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相互渗透。比如,或个人理想、或伦理道德、或人道主义等普世情结满足受众对社会现实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观众对影像文本的价值认同。

如今,主旋律电影更多地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挖掘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怀的好故事,将“人人爱国家,国家爱人人”的理念转化为精彩的电影叙事,摆脱了简单机械的生硬说教,令观众能够同影片中的人物与故事走向保持高度共振,成功彰显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以《战狼2》《建军大业》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在加强主旋律战争片的商业性、类型化方面大胆创新,影像制作日益成熟,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聚焦现实题材和普通人物

聚焦真实事件或投射现实生活是当代主流电影强化民族历史代入感和个体生存代入感的有效手段。《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讲述中国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在国际武装行动中救援华侨及其他滞留人员的故事,既展示新闻事件的真实魅力又揭秘中国海军作战行动的过程与能力。

同时新主流大片在塑造人物上选择贴近生活原貌,注重体现人性复杂,突破片面化的单一分类方法。英雄人物摈弃“高大全”形象定律,身负情感困惑或性格弱点,以多面体勾勒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亲民和立体。

在此基础上,观众易投射个人情感产生移情心理,在混淆银幕与现实的情境下寻找自我、确认自我。《湄公河行动》中方新武女友被毒品所害,方新武在抓捕毒贩刑登后难以抑制报仇冲动,将其当场击毙;《红海行动》中随身携带糖果来缓解内心焦虑和疼痛感的海军石头,还有在执行任务时紧张发抖的狙击手观察员李懂;凡此种种都可见人物身上的软肋,而这些弱点又是普罗大众所能理解的。

三、增强类型电影融合

秉持“类型创作观念”是中国主旋律电影导演“工业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他们一方面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正能量为己任,另一方面自觉践行电影工业美学理念,在强化类型创作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类型电影的融合,实践并推动着中国电影生产趋于规范化、精细化、类型化。

《建军大业》在类型属性上呈现出战争片、动作片有机融合的美学特色。影片既有战争片的壮怀激烈,又有动作片精彩纷呈的视觉奇观和神秘血腥。其他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也无一例外是战争片、动作片、惊险片、超级英雄片等多种类型电影的融合。

新主流大片在类型演绎上颇具好莱坞大片的规模与样式,开创了国产电影新纪元。以缝合主流意识与大众之间距离、现实映照普通群体身份境遇、权力引导和媒介引领下渗透意识形态等思路弥补我国新主流大片价值认同策略的缺失。

但行文至此,不免思索新主流大片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为何在国外市场遇冷,甚至在中国港台地区遭遇上映失败或票房惨淡之境况。新主流大片在观念内核上对人类共同实践的情感体察有所不足,在全人类价值认同策略上仍有值得推进的空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