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引言
元朝的皇室、贵族、色目商人、寺院僧侣和一部分汉族大官僚地主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元顺帝时权臣伯颜先后得赐田两万顷,阿里不哥一次被赐11。4万户,大都的大护国仁王寺、大承天护圣寺有田各数10万顷。投降蒙古人的汉族地主保持了家产并兼并土地,曹梦炎占有湖田数万亩,瞿霆发占有私田并转佃的官田达百万亩。他们就以这些土地作为剥削人民的手段。
元朝的社会经济
元代农民负担的税赋有二,一是丁税、地税,丁税多,地税少;另一是科差,按户征收。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勒索,如强买民间马匹。低价收购物资的私买以及强迫的劳役等。
佃户的地租率很重。佃私人田地租率一般为五六成,高的达八成。佃官家的田地租率要低些,以后陆续增高,甚至有超过私家的。
佃户还须忍受超经济剥削,有的地方佃户可以被地主典卖,或随土地一起转让。佃户生男便供地主役使,生女便为女婢或充妻妾。自耕农占有极少量土地,他们常常经受不住地主转嫁的沉重赋役而倾家荡产。处境最惨的是称为“驱口”的奴隶,他们大都是战争中被俘掠来的人口,如大将阿里海牙把江南降民户作为家奴,后来也有因债务抵押、灾荒饥寒卖身或犯罪沦为驱口的。官家驱口从事手工业劳动。私奴是主人的私产,子孙世袭,可由主人自由买卖。
元朝初年,以元世祖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影响下,不得不重视农业,采取了不少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同时蒙古的封建领主也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
忽必烈视农桑为急务,多次颁示将领贵族不得以民田为牧场,或践踏农田,使百姓安心务农。年,忽必烈即位不久就设立了十路宣抚司,以知农事者为劝农官。
次年设立劝农司,置劝农使。年设立专门负责农桑水利事务的机构司农司,后又升格并扩大其规模,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该司可派员巡视各地生产情况,并有权申报地方官在农事方面的得失。政府还明令规定,地方官升迁的首要条件是“户口增,田野辟”。年,以大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颁行各州县。该书收集了历代农业经验和当时的科学成就,对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成效卓著。
由于战争破坏,北方土地荒芜严重,政府在黄河以北各地大办屯田,有军屯、民屯、军民合屯等形式。边疆驻军也在营地立屯,不仅军食自给,有时尚有剩余赈济军中之贫者。元政府还发现北方农村农民自发的互助组织锄社有推广价值,规定各县50户为一社,以年高通晓农事者为社长,组织农户垦荒耕作,修筑河渠,经营副业,设立义仓和学校。后来锄社遍行南北各地,与里甲制度并行,成为政府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农村基层组织,但也在恢复和鼓励农业生产方面起了一些作用。
政府设河渠司、都水监负责水利工程。两次治理黄河。最大的工程是凿通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年久失修已不能贯通,为使南方粮食和物资船运大都,年开会通河,长里。年开通惠河,里。大运河的畅通对南北物资交流和灌溉沿岸农田有重大作用。此外,三吴地区的淀山湖工程,陕西关中地区的泾水工程,以及云南、宁夏的水利建设皆很成功。
棉花种植在江南各地和陕甘一带广为流行。中后期已推广至全国各地。年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等地设木棉提举司,年征棉布10万匹,又规定江南各地夏税折征棉布。棉花的广泛种植对改变我国人民衣着有重大意义。由于政府采取了不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在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关中、两淮、山东的恢复最为显著。河南由于流民纷纷返乡生产,致使地价猛涨,为原来的十倍、百倍。南方的农业生产破坏较少,在南宋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人口也增加了。年,即灭金的次年,北方人口只87万户,多万口。年,户数增加到近万户。全国基本统一的年,有多万户,万口。年,有万户,万口。年,户数超过万。元朝为满足政府和贵族需要,各级政府和王公贵族皆办有手工业。官办手工业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规模大,产品多。有些产品不计时间、不计成本,十分精良,非北宋官营手工业可比,但工匠待遇十分低下,效率很低。
民间手工业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一些城镇和纺织业中出现了作坊,如杭州已有拥有四五台织机、雇工十余人的丝织作坊,雇工除领取工资外尚免费提供衣食。民间手工业设备和生产条件差,但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质量超过官营手工业。
棉纺织成为江南农村普遍的家庭副业。在棉纺织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松江乌泥泾(上海县)人黄道婆。她原是童养媳,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生活了30年。她把从黎族人那里学到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在松江推广了搅车、弹弓、卷篷、纺车、拨车、轩床、线架、织机等工具,又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方法,产品有被、缛、带、毛巾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印染术也有很大改进,能染青花布,有人物花草等,永不褪色。
集庆、平江(江苏苏州)、镇江、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很发达,年产缎匹以上。花色品种繁多,如镇江的丝织品中有纻丝、暗花、丝帕、胸背花、斜纹等种,有枯竹褐、秆草褐色、明绿、鸦青、驼褐等颜色。中央和地方皆重兵器生产,火器发展尤为显著。元代的铜火铳,系利用火药在金属管内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以发射弹丸。
景德镇为瓷业中心,政府设瓷局管理,有瓷窑多座,以生产高质量的青白瓷为主。浙江龙泉窑以青瓷著名。北方瓷业发展迅速,除原有的钧窑、定窑外,河南、河北、山西皆有一批新窑投产。瓷器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外销日本、朝鲜、南洋、也门、中亚以及摩洛哥等地。
元代商业颇为发展。这与国家的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海运、漕运和驿道的畅通,纸币的发行有密切的关系。
政府对金属、盐、酒、茶等许多物资实行专卖。或为政府直接经营,或卖给商人经销,其中盐课收入最大,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发达的海外贸易也由国家管理,取货值的十或十五分之一,另纳舶税三十取一。民间贸易收商税,大体三十取一。
元代国内外商业都很发达。陆上交通有遍布全国的驿道,水上交通有运河和海道。海运是在灭宋战争时开辟的。元军统帅伯颜掠得南宋的珠宝文物后,由海上直运大都。最初海运路线是沿海岸绕行,常遇浅滩礁石,风险很大,而且航行时间长。主管海运的朱清等人原为海盗,有丰富航海经验,他们开辟了新航线,船出长江口,向东取道远洋,避开了近海浅沙。远洋深水中航行,还可使下部削尖如刃的劈浪大船,增加运载量。元朝每年北运漕粮量最多时达万石,海运十分重要。每年有千多艘海船航行,水手数万人。据估计,漕运比陆运费用减少百分之四十,海运比漕运减少百分之七十或八十。
在国内外各地经商或放高利贷的多为回族商人。他们因曾替蒙古统治者采购过消费品而获得信任,持有皇家颁给的制书和驿卷,不服役,不纳税,不受河闸关税的限制,还可随身携带武器。他们往往替王公贵族放高利贷,取“羊羔儿息”,头年本利相等,次年本利加倍。王公贵族、寺院僧侣和汉族官僚地主也多经营商业。大护国仁寺有酒馆座。经营外贸、盐业致富者尤多。泉州巨商佛莲有海船80艘,时人有“人生不愿万户候,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之说。
被称为“汗八里”的大都,不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东欧、中亚、非洲海岸、南洋各地以及日本、朝鲜都有商队、使团来大都。在国内,西藏的喇嘛每次往返都要运输许多货物,东南沿海直航天津的海船带来江、浙、闽、的丝绸、瓷器等及南洋舶来货。
马可波罗说京师“人烟百万”“应知汗八里城内外人户繁多······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人之众,有如川流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大都城内有米市、铁市、马牛市等许多市场。各行业皆有行会,由行老负责业务交易。
元代对外贸易很发达,陆路交通有钦察道、波斯道,分别达到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半岛和土耳其。泉州为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出口瓷器、丝绸等,进口有丁香、豆蔻、胡椒、钻石、珠宝等。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余见是港有大海船百艘,小者无数”。当时泉州港指示航行的灯塔至今依然屹立海滨。
据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载,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97个。泉州有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有特定的居住区。阿拉伯富商的后代蒲寿庚,在南宋和元朝皆主管对外贸易,他招引海外商人来货贸易,很有成效。伊本·白图泰说他在印度卡利卡特港看到有13艘中国商船停泊,可见当时海外贸易之盛。元朝同亚、非、欧各国交往十分频繁,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结语
他懂蒙古语,深得忽必烈信任,曾多次派他出使,传说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他熟悉元朝的宫庭礼节和中国的风土人情,游踪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及西南边陲。《马可波罗行记》有关中国的记述,基本上同历史事实相符,如纸币的发行、煤的使用、大都及30多个城市的繁荣情况等。这本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大航海家哥伦布曾仔细阅读该书。他远航的目的就是要到中国,后来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