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争片血战摩苏尔,一部低调又好看的战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本文作者:杜一无二

这几年可把Netflix牛逼坏了,除了梵蒂冈,应该没有国家没被它拍了吧,连当时号称最难进的天朝也都拍了3、4部剧集了。

去年还在巴基斯坦拍了《女巫》,号称穆斯林版《致命女人》。

所以,在伊拉克拍个电影,对于Netflix压根不是事。

《血战摩苏尔》令人称道的是,投资方是美国,而且美军在伊拉克搅了这么多年浑水,在争夺摩苏尔中也投入了兵力,但这部电影并没有美国大兵什么事,只在主角台词中跑了趟龙套,全程都是伊拉克与伊斯兰国的激战。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为了从伊斯兰国手中抢回来,伊拉克政府军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支援下,开始了为期9个月的“摩苏尔战役”。

当进入到战役尾声,政府军已经收复了摩苏尔大部分地区,但仍有一些残余势力散落在各个角落进行殊死抵抗,于是很有名气的尼尼微特警队出现了。他们救了2名被围困的警察,并将其中一个死了叔叔的警察纳入队伍中,理由是他有了跟伊斯兰国刻骨铭心的仇恨。

这支特警队战功卓著,是由本土的警察精英组成,击毙了很多极端宗教组织的武装人员。影片也跟随着十几个特警队成员在十分凶险的城市中穿行。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激烈战斗,不断有特警队员倒下,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战争残酷的冲击。在特警队长牺牲后,这次行动的目的也逐渐显露出来。

影片的激战场面固然残酷,但最令人震惊的是摩苏尔这个城市的现状,被战争摧残的已经面目全非。

要知道,摩苏尔曾经是伊拉克一个非常耀眼的城市,有着“两个春天的母亲”的称号,因为这里的春天和秋天气候几乎一样,特别宜居。

早在年前,这里就是亚述王朝的中心,城市里宫殿、清真寺、修道院、古城堡都有很多历史遗迹。

然而,悲催的命运在海湾战争时期开始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摩苏尔成为美军轰炸的重要目标。

美军撤出后,年,摩苏尔又被伊斯兰国占领,并被大肆破坏,构筑了各种军事工事。

伊拉克政府军为了收复摩苏尔,双方的激战让这个城市雪上加霜,由原来的天堂堕入了地狱。

再把视角稍微向左调一下,看看最近美国max拍摄的剧集《泪之谷》,讲述的是以色列跟埃及、叙利亚在年发生的“赎罪日战争”,打的也是惨烈的一逼。

为啥中东那地方这么乱糟糟的呢?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

说到中东地区,那就要先说说奥斯曼帝国。

年,马木鲁克王朝被击败,阿拉伯人开始接受奥斯曼人的统治,一直到一战结束,历时年。按理说奥斯曼帝国是个外来征服者,为什么在它的统治之下阿拉伯世界好好的,怎么现在自己当家作主了,却是战火连天,动荡不断呢?

帝国的统治,它追求的只是权威,而不是控制。各行省按时缴税纳贡,中央政府就心满意足了。从古罗马到奥匈帝国都是这样,它只求政体上的统一,至于各地的宗教,对内部的多样性就采取容忍和保护的态度。

在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并没有基于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个时候,一个人只有三种身份标记:血缘上你是哪个部落的;地域上你是哪个城镇的;宗教上你是哪个派别的,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

可是从欧洲进口了民族主义这个概念之后,统治者的目光从向外转为向内,为了实现对国内的控制,转而追求简单化、均质化和统一化。

这是阿拉伯社会现在痛苦不堪的根源!

那阿拉伯地区是怎么从帝国模式切换到了民族国家模式的呢?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是怎么失去阿拉伯地区的呢?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一战中,奥斯曼押错了宝,加入了同盟国。战败后就失去了大片领土,最主要的一块,就是阿伯拉地区。

战争中,哈里发发布了圣战的旨意,号召全体穆斯林拿起武器赶走英法俄侵略者。但是效果并不好,并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反而是英国打出民族主义的牌,鼓动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后方造反,给奥斯曼帝国的后方造成了大麻烦。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表现的就是这时候的事。

英国跟当时控制着希贾兹和叙利亚的谢里夫侯赛因说,你领着阿拉伯人造奥斯曼帝国的反吧,打完仗,我支持你建一个大阿拉伯王国,都归你管。这个阿拉伯王国有多大呢?除了侯赛因已有的希贾兹和叙利亚之外,还把约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都许给了他。

但是,为了拉拢法国人,英国背着侯赛因把叙利亚和黎巴嫩许给了法国。这还不算完,为了拉拢犹太人,英国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英国手上资源不够嘛!只好到处搞一女二嫁。

战争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开会分大饼。英法就把阿拉伯给分了。英国分到了伊拉克、巴勒斯坦、外约旦和埃及,法国除了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还分到了中东的叙利亚和黎巴嫩。

那么侯赛因国王呢?他不仅什么都没得到,连本来属于自己的希贾兹还被沙特抢走了。这个希贾兹可非同小可,因为它有两个圣城:麦加和麦地那。

地盘小点就小点吧,侯赛因国王好歹还剩下叙利亚。可是,英法瓜分了阿拉伯之后,各自把母国的政体搬到殖民地。英国还是君主立宪。法国则是搬共和政体,张罗选议员选总统。既然法国搞的是共和,那叙利亚就不需要国王了,三下五除二,就把侯赛因国王赶跑了。

英国看着侯赛因国王跟自己混了半天,闹到现在竟然无立锥之地,英国人心里就过意不去了。英国跟侯赛因国王说,这样,你家三太子费萨尔,来伊拉克当国王。另一个儿子阿卜杜拉,来约旦当国王。反正我们搞君主立宪,正缺国王呢。

英国这么折腾下来,产生了三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你给侯赛因多少他都不会满足,因为一开始你答应的是一个大阿拉伯。

现在ISIS主张的伊拉克加大叙利亚,疆域和当年英国答应给侯赛因的差不多。这个草,可以说是英国种下的。也就是说,阿拉伯人普遍不认同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这几个国家的分界线,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削弱阿拉伯民族力量的一个阴谋。

第二,阿拉伯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产生了很多矛盾。

比如沙特抢了侯赛因国王的地盘,当然是血海深仇。侯赛因的两个儿子,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当国王当得好好的,没多久就都被赶走了。这个,小黑本也要记下来,永世不忘。另外巴勒斯坦对侯赛因家也一肚子意见。说你仗着英国人的势力跑到约旦来捡了国王也就算了,怎么还趁机抢了一大块我们巴勒斯坦的地盘呢?

第三,英国惹的最大的祸,就是以色列了。

在英国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之前,巴勒斯坦原住民中犹太人只有3%左右。二战前后,犹太移民开始暴增。到年,犹太人口占比达到1/3,规模60万。就这样,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就大大激化了。英国人怎么办呢?英国人没办法,一甩手,把烂摊子甩给了联合国。说巴勒斯坦我不管了,你们玩,我走了。

二战后,出于对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巨大同情,联合国就搞了个分治方案,方案规定,犹太人虽然人口只有1/3,却得到了巴勒斯坦55%的土地。但是当时,阿拉伯人实际占有巴勒斯坦的土地是94%,耕地占了80%。也就是说,联合国的分治方案,要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交出一半以上的土地。对这个方案,以色列当然同意,但是阿拉伯人不干啊!于是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本来答应给人家阿拉伯人一个大馅饼的,现在却改成了比萨,切成六块之后英国和法国分了五块,剩下一块送给了以色列。这让阿拉伯人情何以堪啊!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也门、利比亚,这些阿拉伯独立国家的疆域,是当年英国和法国随意切割的,完全没有考虑人口的种族和宗教构成。这就给现在留下了重大的隐患。

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地方,历史记忆、语言、宗教、生活习惯都一样。巴勒斯坦人和约旦人之间有啥区别啊?你划条国境线有啥道理呢?

这么着,各个国家的根基就不稳固。所以,好多阿拉伯人主张搞一个大阿拉伯,不要比萨而是要馅饼。这个就叫泛阿拉伯主义。

现在,ISIS用推土机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边境界桩给推倒了,要建立“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共和国”。就是现在的叙利亚,加上伊拉克和约旦,还有再加上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以色列当然也是要灭掉的。

ISIS主张:现有的国家边境不做数了,那是帝国主义分化我们阿拉伯人民的阴谋,我们不承认。

恐怖分子敢这么主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一统的泛阿拉伯主义,到现在也还是有着广泛的民意。

阿拉伯地区是民族大、国家小。如果是成立民族国家的话,一个就够了。现在被分成好几个,只是英法分赃的结果。这个民族大、国家小的局面,就导致了泛阿拉伯思潮。

那以色列呢,这个问题待评论美剧《泪之谷》的时候再展开讲。总之,这些阿拉伯国家越是打不过以色列,泛阿拉伯主义就越是有市场。阿拉伯人就想,要是成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早就把以色列干趴下了。现在打不过,就是因为帝国主义的阴谋。

所以,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是复兴党上台掌权。而复兴党的口号就是“同一个阿拉伯民族,肩负同一个永恒使命”。可以说,在推行选举的国家中,如果不迎合这种泛阿拉伯思潮,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台执政。

但后来的卡扎菲、阿萨德和萨达姆这些人,其实心里都很清楚,泛阿拉伯主义对他们的统治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因为它是反对国家认同的。“我是个光荣的利比亚人、我是个光荣的叙利亚人、我是个光荣的伊拉克人”,这才是卡扎菲、阿萨德和侯赛因真正的执政基础。“我们都是阿拉伯人”这种泛阿拉伯主义,却只能表演表演,用来转移国内矛盾,不能当真。一当真,国家就没了。

这种大民族、小国家的特点,成了中东地区特殊的政治困局,也是解读中东问题的钥匙。

那这些阿拉伯国家打不过以色列,几次中东战争都输得底掉,只好动用非对称战争的手段,这就是巴解组织的法塔赫和哈马斯的由来。劫机、人肉炸弹这些恐怖主义手段一用,阿拉伯人的形象就严重受损了。但是平心而论,在巴勒斯坦建国之前,国际社会谴责归谴责,对于巴解组织,人们普遍还是同情大于仇恨的。毕竟,即使是以年联合国分治方案作为标准,巴勒斯坦也是家园被占领的一方,是被欺负的一方。

但是,恐怖主义闹到现在这个程度,当年的法塔赫和哈马斯,和现在的ISIS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冷战。

冷战中,各国家站队:阿富汗、叙利亚、埃及、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也门和利比亚,站苏联;突尼斯、黎巴嫩、摩洛哥、约旦、沙特,站美国。

年,苏联为了扶持阿富汗卡迈勒政权,直接出兵干预,引发了十年阿富汗战争。虽然最后苏联撤军,表面看是阿拉伯世界赢得了胜利。但是,冷战格局下的阿富汗战争,给阿拉伯地区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极端宗教势力的抬头。

阿富汗对抗苏联的战争,被阿拉伯民众定义为圣战。战争中,极端宗教的领袖不仅得到了大量的物资资源,更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建立征兵站和训练基地,为阿富汗战场培养圣战士。以前八竿子够不着互相不认识的激进分子,在阿富汗形成了组织。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就是阿富汗战争的直接产物。

正常来说,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本·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也就丧失了刷存在感的机会。因为,连火药桶巴勒斯坦也都完成了建国,与以色列实现了和解。你去哪儿闹腾呢?

但是,年,伊拉克因为打两伊战争欠了一屁股债,又正赶上油价暴跌,国内矛盾激化。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萨达姆决定吞并科威特,还摆出一副要入侵沙特的架式,把沙特吓坏了。

急于刷存在感的本·拉登想替沙特出头打伊拉克,但沙特觉得游击队不靠谱,还得请美国来保护。结果,美军进驻沙特,在阿拉伯地区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沙特有麦加和麦地那,这是穆斯林的两大圣城。现在请异教徒、以色列的好朋友进驻,这不是开玩笑呢么?

萨达姆趁机提出要求说:“要想让我撤出科威特,可以!但是以色列你也要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撤走。美国你不要搞双标。”这个主张,在阿拉伯引发了广泛的支持和同情。各国群众纷纷上街游行,声援萨达姆。觉得纳赛尔之后,咱们阿拉伯民族终于又盼来一个扛把子大哥。在这种民意之下,美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海湾战争的完胜,但是在政治上却输得很惨。整个阿拉伯反美情绪高涨,为本·拉登的粉墨登场提供了舞台。他炸美国使馆、炸美国军舰,越闹越大,一直到闹出。

引发了美国全力报复,而这一次的报复,对阿拉伯生态圈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为什么这么说呢?打垮伊拉克这样的政权是容易的。因为一国政府像一个蜘蛛,你斩掉它的头,它就死了。但是“基地”完全不一样,它像海星,你切掉海星的一个支,它就会变成两个海星。

美国对“基地”组织的持续打击,造成了它的分散。本·拉登抓不着,又冒出个扎卡维;炸死扎卡维,又出了个巴格达迪。到现在,大家已经叫不出他们头头的名字了。

局面搞到现在这个地步,也和美国人自己的愚蠢有关。美国推翻萨达姆,占领伊拉克之后,做了三件特别愚蠢的事情。

第一件,美国人在沙漠里建了一个几万人规模的监狱。所有犯人不加区分,一股脑关在一起。这么一来,这个监狱就成了恐怖分子的“黄埔军校”。小偷小摸抓进去,恐怖分子走出来。

第二件蠢事是,伊拉克是什叶派占多数、逊尼派占少数的国家。萨达姆恰恰是逊尼派。在他的政府里,所有的主要职位,尤其是军队和警察,基本都是逊尼派。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有效统治。

美国人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第一时间就推行了“去复兴党化”。也就是说,以前的复兴党员,都要从政府、军队和警察队伍中滚蛋。这么一搞,相当于直接向扎卡维的恐怖组织输送了几十万有经验的职业军人。

美国人做的第三件蠢事,是强行塞给了伊拉克一个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比例代表制的规则是,某个政党,拿到1%的选票,就有资格在议会里占一个名额。逊尼派人少,选不过什叶派。所以逊尼派干脆就不去参加选举。当年第一次大选,逊尼派的投票率只有10%。这么一来,以前处于统治地位的逊尼派,现在被彻底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心中的愤懑和不满可想而知。于是,伊拉克逊尼派地区,也就变成了扎卡维的大本营。

所以,虽然美国人先后干掉了扎卡维和本·拉登,但是恐怖主义却在伊拉克迅速壮大,成立了ISIS。越闹越大,并迅速蔓延到叙利亚。

现在,虽然ISIS占领的地盘已经基本被政府军夺回,但是对于这种海星型组织来说,丢了地盘完全不等于被剿灭。

中东地区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完全稳定下来的希望。不过从特朗普主动从叙利亚撤军来看,但愿是个好的开始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