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接连两任领袖着手统一时遇刺,北也门为什么 [复制链接]

1#

德国和越南是吸收式统一的成功案例,也门与坦桑尼亚是联合式统一的成功案例。

年5月,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和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南也门)议会批准了统一宪法草案和《萨那协定》,选举出统一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总统委员会主席萨利赫宣布也门共和国诞生,将北部的萨那定为统一国家的政治首都,南部的亚丁为经济首都。

也门是二战后通过战争与和平手段综合运用完成国家统一的案例。

(一)也门统一之“势”

也门的分裂与殖民主义的国际背景有关,但其统一与德国和越南一样是美苏争霸的国际冷战格局背景下的产物。

所不同的是,越南统一完成于苏联强势、美国弱势时期,而也门和德国的统一完成于美国强势、苏联弱势时期。

也因此,越南是苏联支持的北越社会主义政权完成了统一,而也门和德国则是美国支持的北也门和西德资本主义政权完成了统一。

也门与德国的统一都在年实现,次年苏联解体。

也门历史上曾经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帝国独立后建立过几个王朝,后来两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门被奥斯曼帝国殖民统治,但奥斯曼帝国承认此前以军事和政治手段实际控制也门南部的英国统治权力。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也门随之于年宣布独立,同时新政权也不得不承认英国对南也门的占领。

年,北也门“9·26”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制度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与被推翻的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8年的内战。

共和政权得到了苏联、埃及和叙利亚的支持,封建政权得到美国、英国和沙特的支持。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出于阿拉伯国家团结的需要,以及各国自身问题,埃及和沙特都停止了原来的援助政策,主张和解。

北也门的共和派和君主派均做出妥协,签署了《吉达协议》,同意停止内战,君主派控制地区的行政管理维持不变,由原班人马负责,共和派并接纳部分原王室成员参政,进入中央政府,共和派与君主派合作成立联合政府。

北也门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两大外部势力埃及和沙特调整对北也门的干预政策后的结果。

原本敌视北也门共和政权的沙特和英法在年共和派和君主派签署了《吉达协议》同意和解后,均于7月正式承认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统一后的北也门开始着手与南也门实现国家统一的任务,一是试图通过与南也门的合并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二是国家统一是也门人民的主流民意,三是南也门可能有大油田,统一后可加速北也门经济发展。

二战后西亚北非地区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统治南也门的英国殖民当局调整了殖民政策,迫使几个酋长国和苏丹国的首领在其拟定的“南阿拉伯酋长国联邦”宪法上签字,年10月“南阿拉伯联邦”成立。

年北也门共和政府成立之后支持南也门的民族主义运动,南也门的民族主义者经过武装斗争,于年成立了“南也门人民共和国”。

独立后南也门政权内部存在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后来改革派占据上风,决定选择与北也门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外交上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将国名改为“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南也门政权在推进社会主义变革的速度上分成激进派与温和派,激进派主张全面依靠苏联,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变革,并与持不同观点的温和派发生冲突和政变,年最终赢得胜利。

此时苏联势力在国际格局中已经消退,南也门出于摆脱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考虑,希望与北也门改善关系。当时由于多年模仿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南也门经济状况不佳,并因与苏联跟得太近,在保守的阿拉伯世界十分孤立。

内部的贫困和外部的孤立促使南也门在苏联解体前加速与北也门的合并。北也门抓住时机,年实现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高级会谈,并于次年签署了有助于推进统一的《边境协议》和《萨那协议》。

年南北双方开始磋商两国统一的形式,并于次年得以实施。

(二)也门统一之“力”

北也门硬实力略强于南也门,但并不明显。

年到年,北也门每年的GDP基本上维持在南也门GDP的4到7倍。当然,从绝对值水平看,也门南北双方的经济实力都比较薄弱。

北也门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占国民收入的7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湾地区阿拉伯产油国的外援和侨汇,但难以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经常入不敷出。

南也门情况更糟。财政收入同样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原油出口,以及外援、借款和侨汇,债台高筑,难以为继。

据年的统计数据,北也门的人口是万,南也门的人口是万,北方是南方的近3倍。不过北也门幅员较狭小,只有南也门面积的1/2强。

软实力方面北也门并未占优。

年北也门宣布独立后,其实力与此前相比并无明显增长。新政权统治者叶海亚(伊玛目叶海亚)在软实力方面可能不进反退了。

在第二次统治也门期间,奥斯曼人对北也门实施了比较开明的政策,进行了司法、行政方面的改革,如在一些地区设置了具有代议性质的“行政会议”,设置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颁布了教育法,医院、邮局、铁路等。叶海亚统治时期不但没有承袭奥斯曼时期制度,还将其在北部山区实施的传统部落式的统治模式扩展到全国,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作为国王,叶海亚既是政治上的最高领导,也是宗教领袖和国家最高军事统帅以及最高法官,各部大臣及首相均由其直接任命。国家没有议会和宪法,伊斯兰教成为北也门司法的唯一来源。

这种专制制度令自由派人士不满,他们发起“年革命”运动,刺杀了叶海亚,成立了联合政府,但随后被叶海亚之子艾哈迈德镇压。封建神权专制统治得以延续,内部矛盾未能解决,北也门社会经济发展停滞。

年,北也门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伊玛目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此后北也门的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8年内战,最后建立了维持政治平衡的联合政府,虽然通过《民族宪章》标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但北也门不允许任何政党存在,也不存在真正的立法机构。

南也门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显示出制度方面的软实力优势。

早先,也门社会较为落后和分散,共有多个较大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组织结构,有自己的传统领地和武装力量。

英国正是利用也门南部各部落分散落后的特点,采取武力威胁与金钱收买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一系列条约将其势力扩展到整个也门南部地区。

南也门独立后,依靠具有政治权力集中的组织官僚体系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了地方部落的势力,但官僚体系内的派系斗争始终存在,并伴随冲突和流血,最终丧失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南北也门的政权权力都集中在少数政客手中,在一个由众多的传统部落构成的政治结构中,主要均依靠个人关系网络和部落的忠诚维持政权运转,而不是通过选举或其他制度性机制有序进行,因此南北也门的政治权力交替过程均缺乏合法而稳定的程序或机制,常常出现通过暗杀或政变手段实现更替的现象,这一点双方均没有强于对方。

社会结构方面,北也门90%的居民为阿拉伯人,全体居民均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年宪法中被定为国教,是一切法律的源泉。

南也门居民的75%是阿拉伯人,另有11%的印度人和8%的索马里人。伊斯兰教信徒占91%,基督教徒4%,印度教徒3.5%。

南也门的社会人口和文化结构比北也门更加多元。亲苏的南也门政府推崇马列主义,但在伊斯兰教信徒为主体的社会中,实际上并未成为南也门居民的主流价值思想,除在男女平等、提倡妇女解放的方面外,南北也门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并不存在太大差异。

共同的宗教信仰与共同的语言风俗在拉近南北也门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的同时,也使双方在软实力方面不相上下。南北也门的软硬实力的接近形成双方力量的平衡分布,由此决定了双方在相当长时期内无论以协商手段还是战争手段推动国家统一都难以产生有效结果。

(三)也门统一之“策”

在南北也门要不要统一、以何种方式实现统一的问题上长期存在不同声音。不过,由于也门南北双方的民意都有国家统一要求,总体而言提出推动国家统一在南北都是有强大支持力量的。当然,反对势力也存在,而且有时表现得非常坚定,甚至屡屡出现暗杀等极端手段。

虽然主张统一是主流声音,但在策略运用上南北也门政权均没有明确是通过和平还是非和平方式进行统一,而是在推动统一的过程中边谈边打,时战时和。

武力从来没有被排除使用,即使双方起草了国家统一宪法仍有战争,甚至南北已经统一后仍会爆发全面内战。

武力使用和战争伤害并没有导致南北也门反目成仇,放弃国家统一,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也门南北民众具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南北双方民意具有高度的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南北政权在以协商或战争手段推动国家统一时都有赖于此。

如果反思最成功的策略,应该首推统一时机的把握。没有美苏争霸和冷战的结束,南北也门的统一进程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当然,把握历史时机与掌握政权的领导人政治力量密切相关。

从也门统一的过程看,国家统一的推动力量往往是在政权强势领导人形成后出现的。

年也门北部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年也门南部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之后,双方都很重视统一问题。南北也门领导人都想高举统一旗帜以赢得民心,不过当时任何一方政权的领导人在国内都不足够强势,也不具备能够以武力手段实现统一的硬实力,因此虽然屡屡发生战事,但都没能一举以武力方式完成国家统一。

在阿拉伯国家协调下,年南北双方签署了停火、统一协议并发表了统一宣言。由双方组成8个统一委员会就统一事宜进行具体协商,委员会涉及宪法、军事、外事、经济财政、法律、教育和文化新闻、卫生等。

年北也门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哈姆迪成立了由10名军官组成的指挥委员会,并担任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全面接管了北也门国家政权。

哈姆迪曾经担任过传统的宗教法官,并接受过现代军事训练,使其具有强化国家权力的雄心和魄力。哈姆迪接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消了共和委员会,冻结了协商议会,终止了宪法,强化了中央权威,限制了部落酋长的权力,严禁部落酋长干政,清除了部落主义倾向严重的军人,使北也门中央权威得以建立。

在政治强人稳定国内政局后,其必然会顺应民意雄心勃勃地着手实现国家统一。然而北南也门在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均存在国内外的强大阻力。

北也门最高领导人、指挥委员会主席哈姆迪积极推动与南方领导人互访、探讨国家统一的举动遭到受政治打压的北也门部落势力的反对。

年10月11日,在准备前往南也门讨论南北也门统一方案的前一天,哈姆迪遇刺身亡。

继任的加什米在年6月24日会见南也门政府特使时,特使的手提箱发生爆炸,加什米及特使当场被炸死。

事件第二天,南也门亲苏派发动武装政变,将南也门主席鲁马伊逮捕并处决。

南也门亲苏派上台后全面依靠苏联,于年2月在苏联支持下向北也门发动武装进攻,企图走越南模式,与北也门的“民族民主阵线”武装力量里应外合消灭北也门政权,以武力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但力有未逮,未能如愿。

也门统一的任务在北也门的另一个政治强人出现后得以实现。

年7月,在北也门总统加什米遇害后,年仅36岁的萨利赫被人民议会选举为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萨利赫出身于也门最有势力的哈希德部落,使其得到部落酋长们的认同和接受,其长期的军旅生涯带给其政治军事资本,因此担任总统后,萨利赫实行铁腕统治,通过武力和谈判并举的刚柔相济之策逐步解决了全国各地的反政府武装,确立了在国内的政治权威。

此后于年2月与南也门爆发了第二次大规模边境战争。在阿拉伯国家调解下北南双方再次签署统一联合公报,成立宪法、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等五个委员会,分别进行会谈。

在苏东剧变爆发的前夜,南北也门最高领导人于年到年实现互访,年5月22日实现合并统一,建立只有一个立法、执法、司法机构的也门共和国。

也门统一后的南北政权整合并不稳固,年南北之间再次爆发军事冲突,南方领导人比德发表声明正式宣布脱离也门共和国,成立“也门民主共和国”,恢复南也门的独立地位。

但萨利赫立即发表声明,谴责该举动为非法,并迅速依靠军事手段粉碎了国家分裂举动,维持了也门统一局面。

此次内战死亡5万人,几十万人受伤和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以上,大大超过也门的GDP水平,对也门这种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国家来说是付出了巨大代价。

最终统一后的也门没有重新分裂,首先应归功于政权领导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

没有强势领导人就难以统一和整合政权内部的不同意见,没有对国家统一战略目标的坚定追求就会在巨大的损失和代价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在这一点上,北南也门的几位强势领导人的决策和遭遇会让人联想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追求国家统一而遭暗杀的林肯总统,如果当初没有林肯总统的坚定意志,北方政权在战争中的军事失利面前会做出怎样的决策同样是难有定论的历史假设。

(四)观察与启示

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不仅需要双方都有推进国家统一的诚意,还需要有各自均能接受的统一方案。

该方案既可以是一方制度和管理权力的扩展,也就是吸收式统一,如德国模式;也可以是分阶段过渡的联合式统一,先保留各自政权及制度的基础上,未来实现权力与制度的统一。也门模式属于后者。

年南北也门在磋商统一形式时,北也门倾向在联邦构架内与南方统一,而南也门则主张先建立邦联,第一阶段保持两个独立的政府,然后逐步向最后的统一过渡。经过协商,最后南也门的方案被采纳。

双方签署的《亚丁首脑协议》规定:同意和批准统一宪法草案,依照各自宪法体系6个月内在各自议会通过;启动也门最高委员会、联合内阁委员会和统一委员会。年的《萨那协定》规定:南北也门融合成国号为“也门共和国”的完全的统一体,它拥有单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过渡期内,双方议会联席会议选举产生由5人组成的总统委员会,过渡期限定为两年半。总统委员会将组建也门共和国政府,共和国政府将获得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力。

也门模式尤其适合双方政权实力相差不大的状况。

过渡政权由双方执政党遵循平衡原则进行权力分配后组成,正副总统、正副总理、正副议长、正副部长均按平衡原则均衡分配指标。

这种方式暂时维持了双方政治精英阶层的既得利益,回避了统一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权力得失问题,避免或减少了统一过程中因个人政治社会地位变迁可能引发的对国家统一的反对和阻挠,降低了社会的震荡程度。

缺点是政府组织的机械合并不仅使统一后的政府组织庞大重叠,还造成各部门机构间运行缺乏一致性,甚至相互冲突。权力斗争虽然得到暂时回避,但终究会在各个领域展开,处理不好仍然会爆发激烈冲突,年也门南北再次爆发内战就是这个问题的最终产物。

如何更好地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仍是也门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这属于“策”的范畴。

——摘自拙著《国家统一的系统演化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